摘要:凌晨两点,你还在刷短视频?嘴里啃着炸鸡,眼睛盯着屏幕,耳机里放着“助眠白噪音”,嘴上说着“马上睡”——可惜,这个“马上”每天都延期,直到天快亮。
凌晨两点,你还在刷短视频?
嘴里啃着炸鸡,眼睛盯着屏幕,耳机里放着“助眠白噪音”,嘴上说着“马上睡”——可惜,这个“马上”每天都延期,直到天快亮。
有人以为熬夜最多长几颗痘,黑眼圈浓一点。可你不知道,深夜不只是“毁容”,更是在悄悄“送命”。我接诊过太多三十出头的“年轻脑梗”病人,凌晨送来,家属一脸茫然:“不是才熬个夜吗?怎么就瘫了?”
熬夜的代价,远比你想象得沉重,尤其是当你在深夜习惯性地做这3件事——它们正把你的血管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
一个38岁程序员,凌晨突发脑梗,送到急诊时半边身体已经动不了。家属焦急:“他没高血压、没糖尿病,就是爱熬夜写代码。”我看了他的生活习惯,心里已经明白八九分。
第一件事:深夜高油高盐大餐。
很多人晚上不吃饭,到了凌晨饿了就点外卖,麻辣烫、炸鸡、烧烤,油上加油,盐里裹盐。你以为只是满足口腹,实际上是在用“油炸弹”炸你的血管。
深夜进食后,血脂立刻飙升,血液变得粘稠,血管就像下水道被油堵住。一旦遇上血管壁已经有斑块的人,半夜血压波动一高,斑块脱落,就可能造成脑血管堵塞,猝不及防。
第二件事:长时间久坐盯屏幕。
很多人熬夜不是干活,是“躺着刷”,一刷就是两小时。你以为你在放松,其实血液在“沉睡”。
坐得时间太久,血液循环减慢,尤其是腿部深静脉,容易形成血栓。这种“静悄悄”的血栓,一旦脱落,顺着血流跑进脑子,就是一场灾难。
记得一个27岁的短视频博主,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前一晚直播6小时,一口水没喝,腿没动过。医院检查,脑部小血管已经堵住,虽然抢救回来,但口齿不清、手脚不灵,恢复期遥遥无期。
第三件事:情绪波动激烈。
熬夜的高发场景不只是打游戏、刷视频,还有吵架、加班、焦虑、崩溃。人一旦进入情绪高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飙升。
长期夜间情绪激动,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形成小动脉硬化。一旦遇上血管已经“老化”的人群,哪怕是年轻人,也可能在一个深夜情绪崩溃后,直接倒在地上。
我有个患者,凌晨和对象吵架,气得头晕目眩,半小时后倒地不起。CT显示轻微脑梗,幸好及时送医。她哭着说:“我还以为只是吵一架,没想到差点送命。”
熬夜为什么容易引发脑梗?
核心就是三个字:血管累。
白天我们活动多,血液循环快,血管“开足马力”。到了夜里,身体开始修复、血管开始“休息”。你熬夜,就是让它们加班,还不给水、不休息、不运动,甚至还逼它们承受高热量、高情绪的“三重压力”。
久而久之,血管壁变脆,血液变稠,血栓形成,脑梗就像埋在你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不少人会说:“我还年轻,扛得住。”
但你知道吗?根据近年国家脑卒中防控报告,35岁以下脑梗发病率翻倍上涨,年轻“脑梗”正在成为常态,而熬夜是重要诱因之一。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我见过母亲抱着瘫痪的独子痛哭,也见过孩子站在ICU门口一脸无助。这些悲剧,很多其实可以避免。
我们无法控制所有危险因素,但生活方式是我们自己选的。你每天深夜做的每个决定,其实都在决定你身体的未来。
想要脑梗不找你,先从这几件事开始改:
· 晚上10点后不吃重口食物,少油、少盐、避免暴饮暴食。
· 每坐1小时就起来走动3分钟,哪怕只是站一站、踮踮脚。
· 情绪来了就写下来、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别把气憋在心里。
· 日常多喝水,改善血液粘稠度,尤其是白天多补水,晚上不过量。
· 保持每晚6-8小时的持续睡眠,别用“补觉”来安慰自己。
我不是劝你活得清苦,而是希望你别用年轻的身体,提前体验老年病的痛。
你可以熬夜一次、两次,但一次次叠加,就是在给自己埋雷。有些人醒不过来的那一晚,其实并不是最累的那天,而是最“平常”的一个夜晚。
别等身体“爆雷”之后,才后悔没早点睡觉。
你每天深夜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一点点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点赞、评论、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熬夜不是小事”。
别让“年轻”成为拿身体开玩笑的借口。下一个倒下的,不该是你。
持续关注健康领域,咱们下次聊聊“假装没事”的身体信号,可能藏着什么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李志强,张晓慧,等. 中国卒中防控现状与策略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3):187-192.
[2]张红,陈斌. 青年人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建议[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785-789.
[3]刘静,李天文. 熬夜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医学,2022,29(09):1124-1127.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