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其实原版不在江西吗?最近,一场关于滕王阁真正起源地的争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让山东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走进了公众视野。
古滕国文公台上楹联暗藏惊人历史密码!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你知道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其实原版不在江西吗?最近,一场关于滕王阁真正起源地的争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让山东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走进了公众视野。
在山东滕州市西南七公里处,一片古老的城墙遗址静卧在田野之间。这里就是古滕国故城,见证了数千年历史的变迁。斑驳的土城墙蜿蜒数里,墙上古树盘根错节,宛若一条绿色巨龙守护着沉睡的历史。
漫步在这片遗迹中,一座高台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文公台,战国时期滕文公在此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滕文公》中记载的正是这段历史。公元前4世纪,滕文公实施仁政,将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被孟子赞为"善国"。
古滕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上溯自4600多年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轩辕氏封他的儿子在这里立国,其中有位名为滕文的国君执政。到了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46年)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此地建立滕国,史称"错叔绣"。这个由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历经沧桑,直到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共存世约760年,共传承三十一世。
现存的故城遗址仍然清晰可见当年的格局。子城和外城的结构保存完好,城内散布着文公台、上宫遗址、文公祠等古迹,还有灵台、灵沼和千年唐槐。站在文公台上极目远眺,仿佛能看到2400年前孟子与滕文公畅谈天下的场景。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婴被封为滕王。这位王爷在古滕国所在地的雍城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滕王府第,府内兴建了第一座滕王阁。当地百姓把雍城俗称为"打球场",正是因为李元婴经常在此纵情游乐。
这位滕王的行为堪称荒唐至极。史料记载,他在国丧期间公然召集官吏夜饮作乐,还以弹弓射击取乐,甚至在大雪天将人埋进雪堆中嬉戏。更令人愤慨的是,他经常不顾农时,在田间设网围猎,肆意践踏庄稼,引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由于行为放荡不羁,李元婴被贬到洪州(今南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他在当地仿照老家滕州的阁楼设计,建造了一座飞檐雕栋的豪华楼阁,仍然取名"滕王阁"。22年后,洪州都督重修此阁,邀请路过的王勃作序,一篇《滕王阁序》让南昌的滕王阁声名鹊起。
有趣的是,李元婴后来又被贬到隆州(今四川阆中),在那里又建了一座滕王阁。就这样,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座滕王阁: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在滕国故城文公台的左掖门上,一副清代楹联道破了这段历史的玄机:"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这副楹联寓意深刻:上联怀念滕文公这位贤明君主,下联则明确提醒后人,不要将李元婴所建的滕王阁与滕文公的历史遗迹混为一谈。
如今的滕国故城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政府重修故城,新建的滕文公楼内塑有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的群体蜡像,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楼前两庑(wu)饰以壁雕,台下放置着李白手书"壮观"巨石。那棵千年唐槐至今枝繁叶茂,静静诉说着千年沧桑。
最近,关于滕王阁起源的讨论在网络上热度不减。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各抒己见,从史料记载、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有文史专家指出,滕王阁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从山东到江西再到四川,正好体现大唐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需过分强调孰是孰非。
一位长期研究滕国历史的当地学者表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贡献。通过他的研究,更多人才意识到:原来在江西滕王阁闻名天下之前,山东滕州早已有了最早的滕王阁。
站在滕国故城文公台上,向北可以望见滕王阁遗址,向南可见荆河如带。这片土地下,层层叠压着黄帝封国的传说、滕文公的善政、李元婴的荒唐和王勃的诗篇。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体现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之中。
下次当我们吟诵《滕王阁序》时,或许应该记得,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前,还有一段发生在山东滕州的古老故事。文化的真谛不在于争夺起源,而在于传承历史,让每一段历史都得到应有的铭记。
正如文公台上那副楹联所提醒的:不要因为后来的辉煌,而忘记最初的起源。这或许是我们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历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源流相继的长卷。在追寻历史真相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包容与智慧,让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