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克如,通辽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叶建全,通辽市农牧局、通辽市区钱家店镇政府相关领导,以及中储粮、城投公司等合作伙伴与乡合农服团队、当地种植户共150余人齐聚现场,共同参加了活动。
海涯观天下讯(记者赵禄报道)9月22日,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克如,通辽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叶建全,通辽市农牧局、通辽市区钱家店镇政府相关领导,以及中储粮、城投公司等合作伙伴与乡合农服团队、当地种植户共150余人齐聚现场,共同参加了活动。
科尔沁区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旗县。近几年来,在中国农科院助力下,当地大力推广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代表的 “四良融合”技术方案,将种植密度从每亩4500株提升至6000株以上,搭配浅埋滴灌与宽窄行配置,同步实施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播种、水肥精准调控及病虫害精准防控,实现了亩产提升200公斤的目标。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老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项目区玉米田进行了严谨、科学的公开测产,并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今年玉米亩产达到1229公斤。
乡合模式通过全生产要素支持,帮助更多农户享受到先进技术红利。”王克如说。 乡合农服旗下中和汇民公司负责人、通辽 “种粮状元” 马忠臣是该模式的首批受益者。在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他率先落地密植宽窄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 “吨粮田”目标。“今年总部大力支持,又有超过4000亩地用上这项技术,全都喜获丰收!目前该团队推广的土地已经超过10万亩。农户都非常认可!” 马忠臣的话,道出了农户的真切喜悦。
农服总经理窦华茂介绍:科技是增产的 “左腿”,本地化服务则是 “右腿”。我们不只是推广技术,更是要打造大规模、可复制、可持续的高产增收模式,而标准化的方案落地是关键。把农科院等权威科研单位的先进成果,与大量的实操经验相结合,从数据角度,将技术方案拆解为上百个可量化可调节的标准化参数,再通过实践补充数据库,把经验转化数据模型,加速了科技成果大规模落地。 依托集团金融与产业链合作资源,完善金融、技术、数字赋能等,支撑本地服务合作伙伴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储售”全产业链服务。目前已收到40亿元的经济效益,惠及全国500多个县域的13万名种植户。
乡合农服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高永利介绍,乡合与合作伙伴严格推行标准化作业,依据土壤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从精准播种定株距行距,到浅埋滴灌控水肥,确保每项技术“不走样、不变形”。当天揭牌的全国首个乡合科技小站便是乡合农服将科技赋能+服务落地的典型案例。以“示范+技术+产业链服务”一体化模式,承担着科技成果“基层转化器”角色。“除了农业技术服务,科技小站也是农业产业链服务站,为农户提供怎么种,怎么卖的全程服务,同时融合对接金融、保险、数字服务等多方位服务。
来源:海涯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