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6年六月,长安城外马嵬驿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逃亡的唐玄宗队伍中,士兵的哗变如惊雷炸响——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香消玉殒,而太子李亨则在这场血色兵变中悄然掌握了命运的转机。面对安禄山叛军的铁蹄与父亲的权力阴影,李亨选择北上灵武,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
公元756年六月,长安城外马嵬驿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逃亡的唐玄宗队伍中,士兵的哗变如惊雷炸响——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香消玉殒,而太子李亨则在这场血色兵变中悄然掌握了命运的转机。面对安禄山叛军的铁蹄与父亲的权力阴影,李亨选择北上灵武,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自立为帝,史称唐肃宗。这一举动,既是对叛军的宣战,也是对玄宗皇权的公开割裂。
权力的真空与李亨的野心
此时的唐朝正面临双重危机:外有叛军肆虐,内有玄宗与肃宗的“二元朝廷”对峙。李亨的灵武政权看似仓促,实则暗含政治算计。他深知,唯有迅速树立权威,才能凝聚人心。于是,他召回河北战场上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放弃直捣叛军老巢范阳的良机,转而集结大军直扑两京(长安、洛阳)。这一决策虽被后世诟病为“昏招”,实则是李亨急于用收复两京的功绩巩固皇权,摆脱玄宗的阴影。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长安西郊的香积寺外,唐军与叛军的生死决战拉开帷幕。李亨以广平王李豫为名义主帅,实际指挥权交予郭子仪,并借来回纥四千精锐骑兵。此战,唐军十五万对阵叛军十万,李嗣业赤膊持刀冲锋陷阵,回纥骑兵奇袭叛军伏兵,最终八小时内斩首六万,一举收复长安。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李亨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他需要向天下证明,新朝廷有能力终结乱局。
收复两京的代价
然而,胜利背后暗藏隐患。为快速收复洛阳,李亨不惜纵容回纥兵劫掠,导致百姓遭殃;更致命的是,他急于剪除玄宗势力,放任宦官鱼朝恩监军,甚至罢免郭子仪兵权。这些短视之举,让本可速胜的平叛战争陷入泥潭。
乾元元年(758年),唐军集结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兵力围攻安庆绪困守的邺城。然而,李亨为防武将坐大,竟不设主帅,仅派宦官鱼朝恩监军。结果,史思明率十三万援军突袭,唐军溃败,名将李嗣业战死。此役暴露了李亨对武将的极度猜忌,也让他被后世贴上“军事无能”的标签。
权谋高于战局的政治逻辑
为何李亨屡屡犯下低级错误?深层原因在于他对“养寇自重”的权术依赖。史思明一度归降,李亨却密令刺杀,逼其复叛;他明知李泌“直捣范阳”的战略高明,却执意回师两京。这一切,皆因他需要持续的战乱来强化自身权威,彻底架空玄宗。正如学者所言:“李亨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将平叛作为政治筹码,用战争延续权力。”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逝,其子代宗李豫继位。借助回纥援军与叛军内讧(史朝义弑父),唐军最终攻破洛阳,史朝义自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终结。然而,李亨留下的遗产却充满矛盾:
1. 藩镇割据的种子:为快速平叛,李亨默认安史旧将田承嗣、李怀仙等割据河北,埋下中晚唐藩镇之祸;
2. 宦官专权的开端:重用李辅国、鱼朝恩,开启唐代宦官干政的先例;
3. 盛世幻灭的创伤: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崩溃,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李亨的一生充满悖论:他是力挽狂澜的平叛之君,也是猜忌武断的权力赌徒;他终结了安史之乱,却也亲手埋葬了盛唐的余晖。在权谋与战火的交织中,他的选择既是个人的生存之道,也是时代的无奈缩影。正如《旧唐书》所评:“肃宗以太子之资,当板荡之运,虽削平祸乱,而唐室遂微。”
来源:启后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