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的特殊阶段,中国国家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法》,怎么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7:55 1

摘要:从1994年开始,《社会救助法》已经酝酿30多年,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20年发布《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近两年立法进程明显提速。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4月18日晚间的新闻联播,传出一个重磅信息,可能被很多人给忽略了:

国常会上,《社会救助法案(草案)》获得原则性通过,即将提交审议。

这个新闻和政策动向,是很有看头的:

从1994年开始,《社会救助法》已经酝酿30多年,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20年发布《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近两年立法进程明显提速。

看一下出台历程的情况,提速的感觉就更加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这次国家加速推动明显带有救助,托底,帮扶色彩的《社会救助法》所处的背景:

2025年的当下,毫无疑问,是一个国际风云变幻、关税战加剧的非常时期。

大国做事,一举一动,皆不简单。

这个事情,就很有看头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这个保障维度最新国家的政策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当下中国所面对的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国家最新这个法规政策动向背后的深层本质和对应信号,并对后续国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中国向来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但社会救助立法酝酿了很长时间。

从1994年以《社会救济法》之名列入立法规划,到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再到2020年民政部与财政部发布《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一直悬而未决。

但是这个情况,在2025年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社会救助法的推进,出现了明显的加速:

图片来源:见图

这个《社会救济法》本身有什么用,其实看关键词“救助”二字就明白。

过去其实是有很多人,或者观点,对国家增加收入,提高兜底的表态,都将信将疑,舆论环境中也不缺少冷嘲热讽和各种阴阳怪气的声音。

但是,现在从法律上确认,在制度上安排,总该相信了吧?

《社会救济法》的加速推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简单来说,就是在风云变幻、震荡加剧的当下,国家要坚决出手,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

好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盘考虑,还要讲究时机,没有说说那么简单的。

《社会救助法案(草案)》获得原则性通过,即将提交审议。

这个动向背后的信号意味,就非常值得去重视一下了。

有一个重要的逻辑:任何法律法规层面的明确或进行调整,都是为了解决结构性的问题。

过去这个法案为什么酝酿了近30年未出台,难在哪里?

自1994年起,这一立法项目先以《社会救济法》之名列入了八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后改名《社会救助法》进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草案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但始终未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

2014年2月,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制度框架,但也有其局限性。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2019年在《关于社会救助立法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暂行办法》无论从立法位阶上还是法规的完善性上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弱有所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2018年,《社会救助法》再次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作为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的第一类项目——这已经是该法第四次进入立法规划。2020年,民政部与财政部发布《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同时,这一立法项目还在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民政部的年度立法计划。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临近尾声,《社会救助法》虽已形成草案,但恐难于2022年出台。《法治日报》11月22日报道称,目前国务院相关部门正按照要求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工作进程;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议案所提意见建议,加快立法进程,尽早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表面的原因和理由有很多,体面话也是一套一套的。

但实际上,真正推动这部法律落地的原因其实非常粗暴和简单,那就是“形势比人强”。

此一时,彼一时了,过去经济繁荣和上行阶段,有很多问题和矛盾,是没有改革和解决的动力的。

当下中国国内经济两个软肋:一个内需不足,一个外贸受不确定性冲击,特别是在就业和收入维度上,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所以,国家通过立法表明托底的态度,是非常符合逻辑,也是必然需要的。

举双手赞成和支持,没什么好说的。

时间来到2025年4月份,可能很多人还没有真切的体会到,中国正在面对美国发起的“极限施压”关税战,选择了寸步不让,这个事情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俘等问题谈判陷入僵局。美国总统杜鲁门给联军司令克拉克写了一封信。

信中,杜鲁门希望美方在谈判桌上,必须“措辞最强硬,不留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最重要的是,不能减轻军事上的压力。

上甘岭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小小3.7平方公里阵地上,美军狂轰滥炸了190多万发炮弹,密度之高超过二战时的诺曼底登陆和硫磺岛战役。

在43天的血战中,敌我双方争夺阵地59次,志愿军击退敌人进攻900多次,彻底打破美军的幻想。

关税战,金融战,虽然没有硝烟和惨烈的炮火牺牲,但是性质上,也是战争。

毫无疑问,国家进行健全制度性的兜底保障机制也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张重要底牌。

当外贸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国国家必然需要更要全方位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解除后顾之忧。

《社会救助法》的加快出台,则标志着社会救助向着步入法治轨道迈进一大步,有助于形成更完善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体系。

这样一张面向低收入和困难人群的“安全网”,不仅有助于刺激消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

结合拉动内需重要的三板斧逻辑(刺激内需三板斧,增加收入、提高兜底、供给升级。)来看,2025年对于很多普通个体和家庭而言,经济体感和救助托底到位的体感,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这肯定是好的,积极的信号,没有争议。

主流的东西和分析基本上上面该说的都说到位了,文章最后,换换角度,分享几点个人对于这个动向的理解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经济社会,谈钱不俗,任何国家层面推进的保障和托底动向,实际上成本问题是绕不开的一个关键。

社会保障托底肯定是好事,但是提升保障的钱,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大家仔细体会思考一下。

2,从后续经济环境的体感走向来看,国家出手托底保障,对于各类风险资产而言,恐怕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直接一点,降低对股市赚钱效应的期待,不要进行炒房类似的投机冒险行为。

3,国家加大社会保障和救助托底,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一定是利空和冲击。

中国的保险行业过去长期以来的形象建设,以及赔付系统,也没有多少好的正面案例,如果国家提升保障,那么保险公司的业务就会受到挤压。

利空逻辑,非常清晰,至于对不同的群体有什么意义,就见仁见智了。

4,接下来的关税博弈冲击,一定要有一个务实理性的认知。

摆在中国和所有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场持久战,接下来,就是比拼韧性的时候了。

在这种特殊的阶段,国家优先托底保障基数庞大的基础群体是中国的选择。

大环境,还是大风大浪,所以,这样的阶段,稳住,安全,才是明智的。

以上,就是对2025年,关于《社会救助法》最新推进的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