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奥宣传片只认马龙:国乒后辈沦为背景板,奥委会只看名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21:44 1

摘要:讲真,洛杉矶奥运会那个宣传片,总共就15秒,我来回拖着进度条看了不下十遍,就为看清那个一闪而过的亚洲脸。

讲真,洛杉矶奥运会那个宣传片,总共就15秒,我来回拖着进度条看了不下十遍,就为看清那个一闪而过的亚洲脸。

结果,差点没把手里的保温杯给捏碎了。

是他,居然还是他——马龙。

在这么个全球瞩目的片子里,他是唯一的亚洲运动员,也是唯一的乒乓球选手。

这高帽一带,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

一时间网上各种“龙队排面”的吹捧,听着是舒坦,可我总觉得这事儿吧,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黑色幽默。

咱先别急着给龙队唱赞歌,反过来想想,没出现的人呢?

孙颖莎、王楚钦、樊振东,这几位正值当打之年,在世界乒坛搅得天翻地覆的主儿,怎么就在这未来的蓝图里,连个打酱油的镜头都捞不着?

这事儿就有嚼头了。

奥委会那帮西装革履的,脑子里可能就存着一张表,上面“乒乓球”那一栏后面,默认的名字就叫马龙。

没办法,双圈大满贯,这六个字的分量太重了,重到可以直接碾压任何即时排名和竞技状态。

对于那些不怎么看球的全球观众而言,马龙这个名字,就是乒乓球的“说明书”。

跟他们解释“王楚钦的技术先进性”,远不如直接放一张马龙的侧脸来得省事。

你看,这压根就不是体育问题,这是个纯粹的品牌传播问题。

洛杉矶需要一个能瞬间被识别的亚洲体育符号,马龙就是那个最优解,或者说,是最懒的解。

这背后其实也挺扎心的:我们的后辈们在赛场上个个都是猛虎,技术数据拉满,可一到“讲故事”这个环节,好像就差了点火候。

他们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在全球范围内,还没能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一个响当当的IP。

这事儿也不能全赖年轻人。

马龙的传奇是怎么来的?

是拿了多少个冠军堆出来的吗?

不全是。

是他那些年跟伤病死磕,被人念叨着“廉颇老矣”,却一次次从泥潭里爬起来,顶着一脸不服输的劲儿,重新站回巅峰。

他那个“六边形战士”的外号,早就不是单纯夸他技术没短板了,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图腾。

这种九曲十八弯的个人史诗,才最能打动人,也最值钱。

你再想想,他为什么没去巴黎打单打?

真的是打不动了吗?

明眼人都清楚,那是为了队伍的梯队建设,为了给年轻人让路。

这种带有悲情色彩的“让贤”,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他不是被时代淘汰的,而是主动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价值。

所以奥委会这个镜头,与其说是给马龙的致敬,不如说是给所有后浪们上了一课。

它像是在赤裸裸地告诉所有人:想成为真正的传奇,光会赢球是不够的。

你得有故事,有记忆点,甚至得有点缺憾美。

如今的马龙,早已跳出了运动员的单一身份。

他忙着乒协的管理,偶尔去时尚圈溜达一圈,陪老婆孩子,活成了一个立体的人。

这种多维度的形象,让他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乒乓球台那几平米。

说到底,一个15秒的片子而已,咱们也犯不着上纲上线。

但这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颗石子,那圈涟漪,足够我们琢磨半天了。

它至少提醒了我们,当江湖上流传的还是老将的传说时,那些正扛着大旗的年轻人,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所以说,四年后,我们是看马龙去洛杉矶剪彩呢,还是看王楚钦他们终于把自己的脸印在海报上?

这事儿,得问他们自己了。

来源:谬兔侃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