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再迎改革,支付方式大变样,能否解决当前难题?专家:有挑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6:30 1

摘要:医保参保人注意了!事关14亿人看病钱袋子的支付方式改革又有新进展。4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蓝皮书显示,全国393个统筹区已实现按病种付费全覆盖,超八成医保资金纳入新支付体系,医生患者都尝到了甜头——医院结余资金变多了,老百姓住院自费压力小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医保参保人注意了!事关14亿人看病钱袋子的支付方式改革又有新进展。4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蓝皮书显示,全国393个统筹区已实现按病种付费全覆盖,超八成医保资金纳入新支付体系,医生患者都尝到了甜头——医院结余资金变多了,老百姓住院自费压力小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更是肉眼可见地提升。不过看似红火的改革背后,暗藏着三大"拦路虎"。

改革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数据变化。截至今年3月,全国24个省实现看病费用"秒到账",24.67万家医院诊所拿到1657亿元预付款。这种"先给钱后看病"的模式让医院资金周转不再犯愁,医生也不用天天琢磨怎么多开检查单。上海医院现在能根据实际治疗需求申请弹性结算,广州则用上了智能病种库,北京更是把大数据和专家智慧结合起来审核病例。这些创新举措让原本冷冰冰的支付规则变得有人情味,既保障医疗质量,又给新技术应用留足空间。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有医生在网上吐槽,说现在开药检查束手束脚,收入还受影响。湖南医保专家李跃芳专门撰文澄清,这锅不能全让DRG/DIP来背。医保局今年1月出台的新规明确,医院结余可以留用,超支也能合理分担,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就像吃大锅饭时代终结一样,现在医生收入要看治疗难度、工作强度和风险系数,多劳多得才能体现技术价值。不过改革阵痛难免,如何平衡不同科室医生的利益,仍是医院管理者头疼的难题。

国家医保局坦言,当前改革面临三大难关:医疗费用增速与支付管控的矛盾、改革质量参差不齐、各方协同力度不够。就拿病种分组来说,2024年刚升级到2.0版本,可群众反映住院被赶、分组太粗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未来可能还要继续优化分组方案,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好在改革工具箱越来越丰富,现在既有特例单议的绿色通道,又有智能审核的数据模型,还能通过预付金制度缓解医院资金压力。这些机制就像中医调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从2019年试点到2025年全面铺开,医保支付改革已走过六个年头。当初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系统化的"中国方案"。全国从按项目付费的粗放模式,转型为多元复合支付体系,这个过程不亚于给医疗体系动手术。业内专家预测,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未来的支付方式会更智能、更精准。但无论如何改革,让医生安心看病、患者明白消费、医保钱花在刀刃上,这才是医改不变的初心。

信息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中国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发展报告》、新华社相关报道。

来源:经济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