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久见!今天我们又一起与祖国见证了历史!在美国还在喊着让制造业回归,对中国举起关税大棒时,而中国北京却在春天的花海里,举办着人形机器人马拉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活久见!今天我们又一起与祖国见证了历史!在美国还在喊着让制造业回归,对中国举起关税大棒时,而中国北京却在春天的花海里,举办着人形机器人马拉松。
2024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中国北京开赛,中国再一次史无前例!
21位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选手与人类运动员并肩起跑,这场科技与体育的跨界狂欢,不仅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边界,更成为检验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终极考场”。
并且以2时40分42秒的好成绩机器人半马冠军诞生,让世界看到中国已经在科技赛道上引领未来!
01震惊外国网友
直播的视频被外国网友看到后,一直惊呼,甚至还有加拿大网友表示想买!
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各有亮点
本次的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上,最让国人骄傲的的是本次参考队伍的构成,不仅仅有专业企业还包括清华高校,发烧友等民间组织,全国各地的机器人设计者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北京参赛,可以看出中国科技的力量有着新鲜的血液和前景。
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三个机器人选手获得了冠亚季军。它们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多种发展方向。
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个头跟成年人差不多,有1.8米高,跑起来最快能达到每小时12公里,而在去年,他的速度仅有6公里/小时,短短一年的时间提升几乎翻了一倍。
它的身体结构就像刚中带柔的弹簧,还配备了类似电脑散热风扇的风冷系统。凭借这些设计,它打破了双足机器人的运动记录。它的平衡技术特别厉害,连续跑2个小时,关节温度都能保持在50℃以下,坚固耐用堪比工业设备。
亚军“N2”走的是小巧灵活路线,身高只有1.2米,用碳纤维材料“瘦身”后,体重仅28公斤。它身上装着小雷达,能快速扫描周围地形,每秒钟跑3米时,遇到情况0.2秒内就能调整步伐,在复杂路况下也能行动自如。
这个机器人是小编本人最喜欢的一个,因为他跑步的动作特别像一个少年,且全程唯一一个没有领跑的机器人,其他机器人前呼后拥的时候,他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在孤独地向前跑,太燃了!
季军“行者二号”从动物身上获得灵感,模仿生物肌腱设计驱动系统。它全身有34个灵活关节,配合弹性结构,既能保持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又能长时间续航。连续运动6小时,比普通机器人节省15%的电量,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
这三个机器人代表了人形机器人的不同发展方向:有的追求强大动力,有的专注小型场景应用,还有的探索仿生结构创新。它们的出色表现,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机器人也深受大家喜爱,他就是个头最小、年纪最轻的一名运动员,名为“小巨人”。
他的身高75厘米、体重仅10公斤,一只中小型犬的重量,其轻量化设计与低重心结构让他的稳定性极好,如果别人是来比赛的,他就是来卖萌的,他的时速仅有2.2公里/小时,像孩童般蹒跚步态,时不时地要举手与旁边的观众打招呼,互动卖萌,堪称赛事最萌选手。
也由于他年纪最小,被人戏称为,这次的比赛出现了“爷孙同赛”的现象。
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选手,则是唯一的女性机器人“幻幻”,其1.7米的身高,融合柔性硅胶表皮与仿生肌电驱动系统,搭载情感交互模块,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现语音应答、微表情反馈及舞蹈式挥手动作,成为赛事唯一具备性别特征的人形选手。
虽然她的时速只有6公里/小时,出来没几步就躺下了,腿也摔烂了,但是幻幻凭借着美貌,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
在这场赛事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都在追求速度。每个机器人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大家来参加赛事,更多的是将自家的作品展示给全球,更像是一场行业交流。
03全方位展示中国实力
这场赛事可以说是机器人界的F1,虽然只有21名参赛选手,但是整个组办方规模可以说是世界级的。
首先,在规则设计上,就参考了F1赛车的比赛模式,在赛场中途安排了机器人的补给站,人类的补给站是吃喝,而他的补给站则是电池。
部分机器人的续航无法跑完21公里,因此部分机器人在中途需要更换电池才能完成比赛,而规则与F1赛车也是一样的,进入补给站计时是持续的,算在比赛时长里面。
其实是裁判队伍的设置,而这21名参赛选手,配备了庞大的裁判队伍,赛事组委会组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裁判委员会,比赛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
每个机器人都有专门的随行裁判,全程录像,及时判罚。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
这种团队配置,无论放在任何比赛场上,都可以算作是高配。
除了高配的人员裁判团队之外,更多的是高科技监测设备的使用,实现了“天地人”三方合一的检测目标。
全赛段动用了路侧感知设备,使用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还为每一个参赛机器人配置了引导车、配速员,并且都安装了监测设备,三方数据统一汇总,达到了更精准的赛事监测。
并实现了云监控,实时引导车传回的数据,能让主办方清楚及时地知道全赛段的车流和人流情况,避免发生意外,保障了人车及机器人的安全。
其次是路段选择的考量,和F1赛车一样,一定会在许多困难在等着机器人们。21公里的路上,会有许多复杂的路况,例如:15个转弯,还有一段1.5公里的直道冲刺,最陡的坡达到9°。超过90°的转弯等。
最后是参赛队伍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每一个机器人都配备有各赛队的技术人员、领航员、操控手,他们需要全程跟随机器人一起跑完21公里。
他们不仅要在科研能力上胜人一筹,在体力上也必须保持优势。
和普通马拉松只比速度不同,这场比赛设置了很多特别奖项。除了冠亚季军,还有“最佳形态奖”“步态优化奖”“耐力奖”等,更是在鼓励机器人在各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多维度的奖项去综合评价一个机器人的能力,更加了解我们国家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情况。
就一些次赛事的投入规模,放在全世界也是顶尖的。这场比赛不仅仅展示的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高度,更是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这样的配置,一般国家根本没有能力举办,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队伍参加,这是科技大国、实力大国的展示。
04机器人马拉松有什么意义
全程直播中,不少机器人出现故障的画面引发关注:有的中途摔倒,有的机身冒烟,更有网友调侃“还没我太奶跑得快”。这场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究竟意义何在?
一、行业在实践中进步
这场赛事与其说是竞技,不如看作对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极限测试。要让机器人跑完半程马拉松,既需要更强的动力、更灵活的动作,也要求所用材料具备更好的耐磨性。这种实际需求,直接推动行业加快研发步伐。
机器人跑步时全身动作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硬件与软件深度配合的重要性。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成绩,机器人行业不得不直面并攻克技术难关,这无疑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次赛事为各个人形机器人团队提供了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参赛队伍纷纷亮出在机器人设计、算法开发、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未来生活场景畅想
这场赛事也标志着机器人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进入大众视野与日常生活。这些技术一旦成熟,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这些技术突破绝非空谈,而是有着切实的应用前景。当机器人具备长距离移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它们就能深入危险的灾害现场开展救援、替代人类完成能源巡检等高危工作,还能在工厂中与工人高效协作。
在未来,机器人或许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助手。它们不仅能照顾老人、主动监测健康状况,还能承担家务劳动。如今,科技公司与科研机构正通过不断探索,让这些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今天的马拉松赛事,是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上迈出的一小步;而未来,这项技术可能成为改善医疗环境、生活环境的一大步。这场比赛,让我们对未来科技生活充满期待。
三、国际声誉提升
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中美贸易竞争。中国凭什么与美国一较高下?像这样的科技成果,正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科技时代,谁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通过这次展示,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意愿也在增强。以往,科技前沿领域长期被美国主导;如今,中国正逐步在国际科技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从通过半马测试技术,到探索实际应用场景,再反哺技术进步,这个循环让机器人发展不再孤立,而是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未来,随着更多技术难题被攻克,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开启人类与机器人深度协作的新时代。[蛋糕]
参考资料:
2025年4月19日-《冲线!“天工”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京报网:2025年4月18日-《跟着机器人练长跑,人形机器人半马“跑团”揭秘》
2025年4月19日-《冲线!“天工”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
京报网:2025年4月18日-《跟着机器人练长跑,人形机器人半马“跑团”揭秘》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