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今年9月23日正值秋分。此时,金陵城中秋意正浓,稻田明黄、石榴赤红、松柏深绿,宛如一幅流动的秋日油画。而位于建邺区茶亭东街的南京云锦博物馆里,另一番“绚烂”景象正悄然上演——几台高达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吱呀”运转,织工师傅们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今年9月23日正值秋分。此时,金陵城中秋意正浓,稻田明黄、石榴赤红、松柏深绿,宛如一幅流动的秋日油画。而位于建邺区茶亭东街的南京云锦博物馆里,另一番“绚烂”景象正悄然上演——几台高达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吱呀”运转,织工师傅们端坐机前,指尖捻线、引梭翻飞,织物上金与彩交相辉映,灿若云霞,引来游客阵阵惊叹。
近日,龙虎网记者走访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顺,听他们细数木机与丝线的千年羁绊,一同探索寸锦寸金中的古艺新生。
周双喜。(受访者供图)
杨建顺。(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寸锦寸金:独步古今的织锦绝艺
“锦”是古代织物中最高技艺的象征,而南京云锦更被誉为“锦中之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600年前。明代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逐渐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到了清代,江宁织造署的建立让云锦织造盛极一时,因其品种繁多、色彩富丽,成为重要的皇家御用品。
云锦作品。(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云锦作品。(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生产云锦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机身、花楼、开口机构、打纬机构、送经卷取机构五大部分共计1924个零件组成,每次组装就要花费3天时间。”杨建顺介绍,不仅织造工具繁杂,云锦生产工艺过程也十分精细和严谨,一款云锦作品从诞生到成型,要历经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选料、上机织造等多道工序,各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容不得半点差错。“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织造师傅,每天也只能织出5—6厘米。”上世纪70到80年代,南京云锦研究所接受了复制明代皇帝龙袍袍料的任务,龙袍织制需做到“天衣无缝”,一件龙袍的复制时间可长达5年之久。
杨建顺介绍龙袍仿制工艺。(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南京云锦在蜀锦和宋锦基础上还有新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杨建顺说道,这里的不可替代,指的便是云锦独特的挖花工艺。挖花工艺又称“挖花盘织”或“过管挖花”,是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核心工艺之一。织造时,上下两人在织机上配合操作,拽花工负责提升经线,织手负责妆金敷彩,各色纬管仅在花纹轮廓线内引入和中断,形成“断纬”效果,使织物能在有限空间内呈现丰富色彩组合,达到“逐花异色”的视觉效果。“云锦配色十分自由,在一件织品上花纹配色可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丝丝入画、繁而不乱,这种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无法被现代机器替代。”
“挖花盘织”技法。(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色韵纹心:藏在云锦里的文化密码
“远看颜色近看花”,是我国民间染织设计上掌握成品效果的一句名言。由于云锦自身的纹理图案以及质感需求,选材上尤为考究。“南京云锦看起来气势恢宏,离不开大量金线、银线的运用,金属的光泽自然显得贵气逼人、富丽堂皇。”除了一些金属材料,云锦也会使用蚕丝、真丝以及鸟兽的羽毛作为材料。在现场,杨建顺为我们展示了巨幅云锦作品《万寿中华》,此件成为人民大会堂第70号藏品。画面中龙船破浪前行,56只丹顶鹤环绕飞舞,明亮生动,极具震撼力。“我们从云南等地收集孔雀掉下的羽毛,一根根地用手工捻成线,用孔雀羽毛和鸵鸟毛织就的丹顶鹤有五彩缤纷的立体视觉体验。”周双喜说道。
云锦作品《万寿中华》。(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云锦的纹理图案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息息相关,凤与牡丹花纹组合、龙与云纹组合尽显雍容华贵;莲的使用象征“春华秋实”,契合了人们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美好意愿……这些千变万化的图案纹样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云锦的纹样设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将动植物、器物、文字等元素组合成具有特定吉祥意义的图案,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周双喜介绍,而云锦图案也非一成不变,其纹样设计不断结合当下审美和需求,传承延续并创新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云锦图案中的“龙、凤、莲”。(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古艺新生:皇家御用走进大众生活
云锦旧时是皇室独享之物,时至今日,如何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周双喜和杨建顺等代表性传承人时刻思考的问题。从国潮箱包、华风配饰、明制汉服到家具软饰等,他们不断探索云锦技艺与服装、家居、艺术品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传统织绣融入消费场景,让非遗云锦走进“寻常百姓家”。此外,南京云锦博物馆还建立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数据库,实现技艺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通过各种展览展示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助力南京云锦走出国门,多点开花。
云锦文创产品。(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云锦文创产品。(龙虎网记者 张琦 摄)
与许多非遗技艺一样,云锦也曾面临“有学无继”的窘境。近年来,南京云锦博物馆通过“师带徒”、与学校合作开设课程等方式,着力加强传承人培养。如今,金银丝线在年轻织造师的手中穿梭成锦,为云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杨建顺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欣慰:“南京云锦对我们而言,早已不只是一件普通的丝织品,而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吸纳了不少优秀人才,推动云锦设计不断创新,这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从事云锦织造行业50余年,“有兴趣,沉得住气”是周双喜认为从事云锦传承事业最重要的点。“我们从老一辈的师傅那学到一句话‘总有一样还没学会’,这也是从事文化传承的魅力。”他鼓励年轻传承者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守正与创新中,让这份技艺跨越时光、长久延续。
离开博物馆时,大花楼织机的“吱呀”声仍在耳边回响。秋分的金陵,既有秋景的绚烂,更有云锦的璀璨。以匠心为梭,以传承为线,这经纬间的千年技艺,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鲜活的未来。
龙虎网记者 张琦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