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平田康之这个名字,你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要是提到那些让人咬牙切齿的日本军官角色,他那张脸多半在你心里留过印象。这位日本演员,竟然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在中国荧屏上专门演那些最让人痛恨的反派。
说起平田康之这个名字,你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要是提到那些让人咬牙切齿的日本军官角色,他那张脸多半在你心里留过印象。这位日本演员,竟然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在中国荧屏上专门演那些最让人痛恨的反派。
听起来是不是挺奇怪的?一个日本人,跑到中国来,专门演自己国家历史上最黑暗的角色。说不意外是假的,但细想起来,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平田康之又因为出演731部队题材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这是为了钱,有人说他这是哗众取宠。可我每次看到他演石井四郎时的眼神,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复杂。
那双眼睛里,写满了压抑不住的愤怒,还有一种深深的、藏都藏不住的痛楚。就像是有什么东西在他心里翻腾着,让他根本无法平静。
有句老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平田康之的眼睛,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演员在表演,而是一个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沉重的对话。
从2003年《走向共和》里的伊藤博文开始,到《孤军英雄》、《借枪》,再到最近那部争议不断的《731》,平田康之在中国荧屏上整整"坏"了二十年。
你肯定在电视里见过他那张脸——浓眉大眼,身材高大,皱起眉头来确实有那么几分威严。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凶神恶煞"的人,私下里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剧组的群演私下里传过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回拍完扫荡村庄的戏,大家都在收拾道具准备休息,却发现平田康之不见了。后来有人在道具车后面找到他,发现他正对着墙壁,狠狠地抽了自己两个耳光。
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他完全沉浸在角色带来的心理重负中,用这种方式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在《731》的拍摄现场,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场戏要求他对着活体实验记录露出冷笑,这对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演员来说,都是极大的心理挑战。
导演刚一喊卡,平田康之就冲到监视器前,手指掐得发白,急切地问:"刚才那个眼神,够不够让观众想起受害者的痛苦?"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他这一问给震住了。见过演反派的,可没见过演反派还追着导演要求"更狠"的。他用自己的表演,为那些无法发声的受害者代言。
场务小哥当时差点把咖啡杯都吓掉了,后来回忆起这一幕,他说:"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用生命在演戏。"
要理解平田康之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我们得回到2003年,回到他刚刚开始这段旅程的时候。
那时候他刚演完第一个"鬼子"军官,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衫接受采访。记者问他:"不怕回国被人骂叛徒吗?"
他沉默了很久,喉结上下滚动着,仿佛有千言万语卡在喉咙里。最后,他终于开了口:"我父亲曾经是侵华军医……他活着的时候从不提战场上的事情,可我偷偷翻过他的日记,上面写着'血水染红了整条河'……"
话还没说完,这个大男人就掏出手帕捂住了眼睛。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儿子,一个背负着家族历史包袱的儿子。
原来,他心里一直装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愧疚。父亲参与过那场战争,虽然以什么身份、做过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光是"军医"这个身份,就足够让他夜不能寐了。
为了承担这份历史的债务,平田康之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六十岁了还不娶妻生子,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些角色上。
拍戏的间隙,他还会专门跑到东北的细菌战遗址纪念馆,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那些展品,摸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受害者姓名。工作人员说,每次看到他,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有一回在哈尔滨731旧址,解说员指着一个玻璃罐说:"这里面曾经装过孩子的内脏。"话音刚落,平田康之就冲出展厅,趴在外面的垃圾桶边吐了起来。
可事后,他却对制片人说:"这样的戏必须要拍!不拍的话,人们怎么能知道当年到底有多残忍?"
这种用角色为历史赎罪的方式,听起来有些沉重,却又让人不得不佩服。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还有人愿意用二十年的时间,去承担一份不属于自己却又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格。
平田康之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
他害怕吗?当然害怕。害怕被同胞误解,害怕被观众辱骂,更害怕自己演得不够好,无法传达出历史应有的分量。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为那段黑暗的历史发声。
这种用表演来忏悔、用角色来赎罪的方式,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忏悔?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里,有人愿意记住,有人愿意承担,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尊重。
毕竟,历史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轻松,真相也不会因为岁月的洗刷而变得模糊。我们需要的,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良知和勇气,让历史的声音能够穿越时空,继续回响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
你觉得呢?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