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存知己,我们衢州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2:26 1

摘要: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指导,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主办,以“让历史照亮未来”为主题的“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在此举行。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4月17日至18日,浙江衢州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与友好之约。

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指导,衢州市博物馆、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主办,以“让历史照亮未来”为主题的“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在此举行。

“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发表演讲时,专门讲到了这段中国军民在抗战时期奋勇救助美国飞行员、获救美国军人后代回访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故事。

多年来,衢州坚持用好杜立特行动大救援历史资源,通过保护历史遗存、深化历史研究、加强人文交流等形式,积极推进中美民间友好交流。

一沓“寄给未来的信”

4月18日上午,衢州市区鹿鸣山文化院街·红礼堂内气氛热烈,大屏播放《寻找杜立特》《决战中途岛》片花。《决战中途岛》电影中,杜立特行动机组执行轰炸任务后,即将弃机跳伞的杜立特中校道别说:“大家小心些,我们在衢州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两国共同为和平和正义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后,1942年,美国空军16架轰炸机奔袭日本,由于油料不足,杜立特中校等64名飞行员在中国上空弃机跳伞,中国军民奋勇救助,创造了二战史上的救援奇迹。其中,51名获救的美军飞行员在衢州休养疗伤。中美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跨越历史延续至今。

“今天,我想对‘衢’字重新做个解读,用‘双目’回望中美关系中的一段‘佳话’,指引我们未来的‘前行之路’。”活动现场,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对“衢”字的新解读引起热烈掌声,“这段‘佳话’就是83年前的杜立特大救援。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二战时期中美两国共同为和平和正义而战的历史,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

活动中,“时间胶囊”封存仪式成为温情时刻。中美友好人士一行纷纷写下对历史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将一沓“寄给未来的信”郑重封存,约定在未来某个时刻开启,让历史与未来对话。

“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相互的牺牲,以及爱与忠诚,成为两国人民团结的纽带,传递着希望与尊重的信息。”把信件投入墨绿色邮筒后,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随即在现场宣读两位百岁美国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罗伯特·摩尔发来的贺信。

随着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授牌衢州高级中学为“飞虎队友谊学校”,衢州高级中学正式加入“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项目。

“飞虎队精神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衢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赵海亮认为,“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是中美关系“未来在青年”的生动实践,希望通过该项目让中美青少年相互学习。

一份1942年的《解放日报》

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代表将一张1942年4月19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复印件,交到杰夫·格林手中。

“全球各大报纸都争相报道了杜立特行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二条消息以及社论文章,都围绕杜立特行动。”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代表郑伟勇补充道,这是日本首次遭受到的外国直接打击,对之后的战争走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史迪威研究中心空战史研究专家唐学锋指出,杜立特行动实际上是中美两国首次开展的联合对日作战计划。

“杜立特行动对中国的抗战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贡献。在空袭的前一天(1942年4月17日),飞虎队代表霍华德在重庆参加活动时声称‘美军空中进攻日本必早实现’。”唐学锋说,时值美国社会各团体发起募捐援助中国抗战的“中国周”活动。霍华德的“预言”和杜立特行动的成功,也引发美国社会各界对中国的抗战事业踊跃捐款,支持中国的抗战。

在众人的见证下,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代表宣读与海外抗战纪念馆缔结为姊妹馆的合作书。

“我们汇聚于此,不仅是为纪念那场从初代大黄蜂号甲板上发起的壮烈空袭,更是要共同参与一场庄严的纪念活动与文化对话。通过与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深度合作,我们怀着共同的敬意,缅怀在人类历史至暗时刻中铸就的深厚情谊。”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代表乔治·雷特拉斯将一卷记录杜立特行动队员在执行任务前训练场景的原始16毫米胶片,赠送给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

作为回赠,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向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移交一件意义非凡的物品:杜立特行动9号机组B-25轰炸机残骸。

一卷余东农民画

当事件亲历者、救援者后裔与外宾代表共同展开长4.18米的杜立特行动主题余东农民画卷时,现场掌声雷动。

“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故事在我们衢州广为流传,创作时,我的很多灵感来源于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柯城区余东村农民画爱好者郑位良回忆,纪念馆展板上记录着多名杜立特行动队员的获救故事:被村民一路护送直至与队员会合的格雷与琼斯,受重伤被村民抬着走了30多公里山路的奥扎克,饿到无法行走后被村民热情款待的曼奇……这是一场由中国人民自发的营救行动,村民于浙闽赣皖间“拾起”四散的杜立特行动队员,让大部分杜立特行动队员得以重聚。

有人用画笔勾勒友谊长卷,有人则赋予杜立特行动以“文学意义”。

“衢州作为突袭队员约定的降落点和集合地,在第二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这部纪实文学的副标题确定为‘1942年的衢州之约’。”光明日报社记者部原主任周立文将纪实文学《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带到现场。他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讲好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意义重大。这是一个有关勇气、牺牲和友谊的故事,它将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美国人。”

在杜立特行动前抢修机场、行动中营救美军飞行员、事后承担了浙赣战役中的巨大牺牲,这些贡献和牺牲是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共同事业。当年中美军民共同创造的英雄故事在这片大地上被铭记。这段血与火淬炼出的情谊,早已跨越山海,深深烙印在两国人民心中。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立特行动队员的后代们多次来衢州探访“寻亲”,邀请救助过美军飞行员的中国百姓赴美参加纪念活动。特别是在“杜立特突袭者协会”的牵线下,1994年衢州市与美国雷德温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30多年来,两地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

延续的画卷中,2018年,24位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到衢州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情景再现。

画卷尽头,和平鸽栖息在友谊树上。就在前一日,中美民间友好人士一同参观衢州杜立特行动大救援遗址后,前往衢江之畔,携手共植“友谊林”。

“在中国文化中,植树代表传承。希望这段经历血与火考验的友谊,能和种下的树苗一样,在岁月里扎根、生长,代代相传。”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教授、美国陆军退役中将、前大使艾江山和夫人侯景苑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打算将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专题,让中外学生知晓中美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互助合作的珍贵经历。

文图、视频:徐聪琳、郑月红、余晓展、阮胜、吴价、占昱、王红丹、樊雄斌

编辑:徐珊珊

一审:祝金林

二审:王维龙

三审:徐翰

来源:衢州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