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口被吐槽像“棺材”,设计该如何避免公众“不雅联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9:54 1

摘要:这几天,杭州创景路地铁站G出入口因其酷似“棺材”的造型,又把杭州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上图)

01

楔子

这几天,杭州创景路地铁站G出入口因其酷似“棺材”的造型,又把杭州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上图)

其实地铁口形似“棺材”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而上一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广州的一地铁站,后来拆除了才了事。(如下图)

我当时也写过原因分析,大家可以扩展阅读:《广州形似“棺材”的地铁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地铁站出入口一次又一次的被网友“吐槽”像这像那,而且都是不雅联想。作为建筑师,我感觉是时候该讨论下:建筑设计该如何避免大众的“不雅联想”这个话题了

02

事件概述

这个被网友吐槽的地铁口位于杭州的创景路,是5号线和19号线交汇的一个站点,据说2022年9月22日就已经建成启用了。(如下图)

但因为周边的产业楼还在建设过程中,才出现了周边是荒郊野外,地铁口孤零零的立在那里的感觉,这也更加加重了“棺材”的联想。(如下图)

其实周边是下图这样的气象,高楼林立,形象都非常现代,甚至可以用“未来”来形容(如下图)。因为我采集的是百度街景,所以可能现场已经快完工了,也未可知。

所以杭州地铁集团面对舆情,才会做出如下回应

创景路地铁站G出入口属于特色站点,以星空和科幻作为设计元素,其核心区的设计图案以虫洞为形,体现杭州时空穿梭般的发展速度

出入口的设计和建设都经过专业评审和论证,目前尚未收到市民要求拆除的反馈,也未接到公司关于拆除或调整的通知,若后续有相关调整,会及时对外公布。

既然说到了设计理念,我们就不妨再来看看。

首先是以“科幻未来”为主题,融合星空、虫洞等元素,试图通过建筑语言体现杭州“时空穿梭般的发展速度”。

这张人视点的夜景照片,是不是能让你联想到星空呢?有没有点科幻未来的感觉呢?

因为去除了白天的“荒郊野外”之感,所以我觉得还是能产生一些这种联想的

建筑外立面则采用玻璃幕墙,与周边规划的写字楼群形成材质呼应,强化科技城CBD的现代感

从人视点的照片来看,微微起翘的玻璃幕墙顶棚确实给人带来一种动感,与前面看到的产业高楼也能产生一定的呼应。

所以,从人视点来看,地铁站像棺材的不雅联想是不存在的。但是禁不住这届网友有才,用无人机从天上看啊

网络上除了说像棺材的,也有浙江的朋友会联想到的是“乌篷船”,这就和每个网友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了。

不管怎么说,建筑设计该如何避免大众的“不雅联想”,这个问题已经是摆在建筑师面前了,再多的解释也毫无意义,说多了就变成掩饰了。

03

原因分析

设计师说是“虫洞”、“星空”,而网友认为是”棺材“,这种现象暴露了专业设计理念与民间文化禁忌的认知鸿沟的问题。设计师追求抽象艺术表达,而公众更关注具象符号的日常情感投射。

导致两个群体争议的本质问题是:专业审美与大众感知的割裂

就像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广州恒大体育场一样,建筑师说是“红莲花”,而老百姓却吐槽是“多肉”植物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扩展阅读:《异见| 恒大新足球场是“审美”问题吗?》

《还记得“许家印指导设计”的广州足球场吗?第三稿方案终于落地了》

中国传统文化对特定符号存在集体无意识的排斥,所以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尤其需要谨慎。比如说棺材,墓碑之类的文化符号。

西安地铁就曾因黑红配色被批“阴间设计”,其实设计师本意可能就是想附会一下秦始皇的“冠”。(如下图)

其实形似棺材的设计,并非建筑界独有,大家不妨扩展阅读:《酷似“棺材”的设计,可不是建筑界独有哦!》

忽视民俗禁忌,必然会招来公众的议论。而应对舆情,甚至是拆改设计,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成本。

所以建筑师与其不停的向公众去解释“像XX,是一种误读”,不如在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免产生这种“不雅联想”

04

改进措施

而一旦发生了“舆情”,我认为:专业的解释是非常必要的。而杭州这次的解释说:“出入口的设计和建设都经过专业评审和论证”,这样的回复是苍白的,甚至是无力的。

公众会进一步质疑:方案时是否考虑了大众的审美?验收是否吸纳了民俗学者和社会心理专家的意见?

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公共关系”的层面。所以如何让公众感觉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了,真正的参与其中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措施可能有以下几条:

1.重大公共项目公示期应开放市民投票或方案展览,通过更多的途径让公众参与进来。比如深圳通过AR扫码动态展示设计理念,增强公众理解。

2.评审需构建跨学科的体系,专家和普通观众都要有。比如说设计评审组可以纳入民俗学、心理学专家等非建筑专业人士,这样可以避免建筑落成后不必要的“非议”。

3.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做好必要的建筑科普。只有公众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而杭州地铁口这次的争议,揭示的不仅是不同人群的审美差异,更是现代城市治理中专业权威与民间智慧的矛盾

而建筑设计要在创新表达与文化尊重间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需要智慧的

05

结束语

当经济欠发达时,公众对于公共建筑设计成什么样,是不会有太多意见的。但是中国已经过了这个时期,老百姓正在以各种形式,越来越多的参与公共建筑的“设计”

当网络欠发达时,公众即使对于公共建筑有什么“非议”,也不会传播的太远。但是中国已经过了这个时期,现在对于公众问题产生的“舆情”,如何疏导成了一个新课题

而建筑师能做的非常有限,只能是在设计伊始尽量想的多一些,避免建筑落成之后给老百姓带来“不雅联想”

来源:良有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