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成片的荞麦田在阳光照耀下,泛起了粉色的麦浪;永登县龙泉寺镇水槽沟村的龙虾养殖基地里,养殖户将一只只螃蟹绑壳、包装、发货;皋兰县什川镇的古梨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红古区花庄镇的设施大棚里,草莓等经济作物生机盎然
时下的金城大地,果蔬飘香,秋色尽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成片的荞麦田在阳光照耀下,泛起了粉色的麦浪;永登县龙泉寺镇水槽沟村的龙虾养殖基地里,养殖户将一只只螃蟹绑壳、包装、发货;皋兰县什川镇的古梨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红古区花庄镇的设施大棚里,草莓等经济作物生机盎然;秦王川的现代化智能温室里,五彩斑斓的鲜切花争奇斗艳、馥郁芬芳,一派丰收的喜人图景。
调结构 种粮食
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于农民而言,一年劳作之后,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迎来收获。
秋风拂过时,甘草店镇郭家湾村大片的荞麦田沙沙作响。看到景观别致的荞麦花海,村民老刘笑脸盈盈。他说:“今年这荞麦长得可真是好,等收下来后,政府会帮我们找销路。”以前家里种的都是传统作物,收入不高,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自从改种荞麦后,不仅产量稳定,价格也不错,老刘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近年来,甘草店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引导农民种植荞麦等小杂粮。荞麦生长期短、耐旱耐瘠、适应性强,非常适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在政府的扶持和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当地荞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更是迎来了大丰产的好年景。
据了解,为了提高荞麦的附加值,甘草店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将荞麦加工成荞麦面,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依托荞麦花海的景观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从曾经的撂荒地到如今的致富田,荞麦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荞麦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也承载着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稳面积 增效益
农户增收有保障
在夏官营镇詹家营村的蔬菜田间,农户杨光录正在采收散花,刚从地里拔起的散花鲜嫩水灵,很快就装满了两个大筐。“今年镇里不仅给我们送来了优质种苗,还派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技术,我家10亩散花菜亩产超过7000斤,按现在的收购价算,能挣十几万元。”杨光录擦着额头的汗水,脸上却是对于丰收的满足。
夏官营镇的蔬菜丰收,离不开科学的种植规划与精准的服务保障。该镇围绕稳面积、提品质、促增收的目标,根据各村土壤条件和种植传统,形成“一村一品”的种植特色。据了解,夏官营镇全镇计划种植蔬菜面积5.01万亩,实际已播种5.02万亩,采收面积达4.54万亩,总产量突破18.28万吨,主导蔬菜品种长势喜人、产量可观。其中,青梗散花菜种植规模最大,面积达3.21万亩,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主力品种;菜花种植面积5348亩,甘蓝、芹菜分别达2680亩、1962亩,各类蔬菜错峰上市,形成了多元化、规模化的种植格局。
夏官营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正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这“小蔬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养鱼虾 好致富
鱼鲜蟹肥好年景
秋天到,鱼鲜蟹肥收获忙,这是日前记者在永登县龙泉寺镇水槽沟村看到的情景。在这个西北地区的小村子里,虹鳟鱼、河蟹、鲈鱼、草鱼、南美对虾、罗氏沼虾、中华鲟等水产品应有尽有。养殖区,一座座鱼塘、河蟹池连畦成片,水面上树木倒映或明或暗,鱼虾、河蟹不时跳跃,溅起朵朵水花。
即将来临的丰收季,让甘肃恒竹高原高寒龙虾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魏学恒高兴不已。他说:“我已在这里经营河蟹4年了,每年的收入比较稳定。因为经销的产品市场定位比较准,销路基本不愁。泉水蟹从8月上市,一直能销售到10月底。”
“螃蟹养殖周期短,当年养殖,当年见效。永登的水质和气候特别适合养殖螃蟹,蟹肉口感鲜美、蟹黄充盈。”魏学恒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销售渠道渐趋稳固,主要销售到酒店、海鲜市场以及外地。而为了解除新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他还承诺,销售不了的螃蟹他全部收购。
红城镇的兴洲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赖兴婷看着蟹塘里个大肥美的螃蟹说:“今年养殖了40亩螃蟹,长势很好,这两天开始上市了。”赖兴婷说,她是去年开始养殖螃蟹的,当时养殖了10亩,当年就见到了效益。
赖兴婷告诉记者,她总结了许多养殖经验,基本掌握了螃蟹养殖技术。明年,她准备借鉴南方养殖螃蟹的方法,采用棚塘养殖技术。为了拓展螃蟹的销路,赖兴婷还开起网络直播,介绍永登螃蟹的特性和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永登螃蟹。
红城镇宁朔村党支部书记赖兴洲介绍说,兴洲生态养殖家庭农场的螃蟹养殖达到了预期效果,接下来,将继续引导本村的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形成螃蟹养殖规模化、品牌化效应,争取在近两年让宁朔村的养殖规模达到300亩。
古梨园 新容颜
文旅融合引客来
时下,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以及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成了什川镇的常态。这得益于什川镇“梨韵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取得的成果。
日前,由亚洲、非洲、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49个国家成员组成的北京大学“东方奖学金”研修班代表团,走访什川镇,实地探寻百年梨园的生态底蕴、民俗文化与乡村发展现状。梨花溪、陶园街等特色景点,极具自然景致与人文气息融合,兰州鼓子、天把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以及黄河奇峡的奇异景观,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独特的文化场景。
无独有偶,广西南宁游客刘燕一家体验完“梨韵水乡·皋兰野趣户外游线”后,赞不绝口。她说:“在这里既可带孩子认识百年老梨树,了解农业文化遗产,又能亲手体验采摘乐趣,感觉很棒。”
在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什川古梨园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打卡,也是“梨韵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带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每年4月梨花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我们的‘村房短住’预订很火爆。进入秋季,来这里的游客都特别喜欢本地现摘的特色水果。”村民彭霞清欣喜地说,“文旅融合这条路走对了,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特色民宿、农家乐、农产品展销点等产业的红火,也带动了“梨韵水乡”乡村业态的升级和村民就业。皋兰县文旅局副局长王建东介绍说,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皋兰县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什川古梨园景区业态布局和文化填充,持续提升乡村游影响力,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今年,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9亿元。
聚产业 图振兴
农业发展势头足
来自兰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一手抓稳产保供,一手抓就业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一产增加值26.3亿元,增速6%,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高于市定目标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4元,增速6.9%,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名第5位,较去年二季度提升了1个位次。
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我市聚焦“8+7”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547”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以肉羊、蔬菜、粮油、马铃薯等11个现代寒旱农业先行基地产业集群项目,牵引打造“1173”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前完成创建任务,什川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进展顺利,西果园镇获批2025年农业产业强镇称号。同时,加力促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多业态融合,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以上,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
特别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持续巩固拓展“烟雨兰山”“满城渔歌”等15条示范带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创新”“古渡河口”等12条示范带建设,共谋划实施项目458个,计划总投资约18.6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同比增加197个、8.9亿元。
编辑丨孙悦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