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秋分,老祖宗说的“三象”指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7:17 1

摘要:“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今日9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古籍《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之所以得名“秋分”,正是因为它平分了秋季——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今日9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古籍《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之所以得名“秋分”,正是因为它平分了秋季——将秋季九十天一分为二,各得四十五天。

秋分与春分、夏至、冬至并称“二分二至”,是重要的天文节点。古人很早就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这一节气。所谓“土圭测影”,即在平地立一标杆,观察日影长短变化。当日影达到特定长度时,便对应相应节气。对农耕文明而言,秋分是气候转折的关键点,标志着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时节的到来。

古人还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来推算节气。《鹖冠子》记载:“斗柄西指,天下皆秋。”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西方向(酉位)时,便是秋分节气。这种天象变化是古人判断季节更迭的重要标志,指导着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

现代天文学则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节气。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80度时,即为秋分开始。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真正意义上进入秋高气爽季节的天文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025年的秋分落在农历八月初二,属于“晚秋分”。按照传统划分,秋分在农历七月为“早秋分”,在农历八月则为“晚秋分”。这一早一晚,对后续天气有着不同的预示。

农谚道:“早秋分棉衣穿,晚秋分暑热回。”意思是说,如果秋分来得早(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较快,需早早备好棉衣;而如果秋分来得晚(在农历八月),暑热天气还可能杀个回马枪,出现我们常说的“秋老虎”现象。

而另一句令人警醒的农谚“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恐怖场景,而是古人用夸张方式警示:如果秋分时节出现三种异常天气现象,农作物将大幅减产,古代可能因粮食短缺导致饥荒频发,这才是“遍地起坟头”背后的深意。

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秋分,老祖宗说的“三象”指什么?

首象为“大风天气”。农谚“秋分大风多,黄沙埋田禾”生动描述了大风的危害。秋分时节,作物大多进入成熟期,植株高大、穗实沉重,此时若遇大风,极易发生倒伏。倒伏不仅使收割困难,更会导致作物通风透光不良,籽粒霉变、发芽,同时影响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据统计,严重倒伏可导致农作物减产20%-40%,对农民来说是沉重打击。

次象为“持续降雨”。 “秋分雨连绵,麦子豌豆种不上”道出了连绵秋雨的困扰。秋分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期,持续降雨会导致已成熟作物无法及时收割,谷物在田间发芽霉变;同时,土壤过湿使农机无法下地作业,耽误冬小麦等作物播种时机。此外,雨水过多导致光照不足,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土壤积水还会造成根系缺氧,植株早衰,对产量形成双重打击。

三象为“冰雹天气”。 农谚“秋分雹子线,农夫泪涟涟”描绘了冰雹灾害的残酷。秋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交锋,强对流天气易引发冰雹。这些从天而降的冰粒会直接砸伤成熟作物,导致果实脱落、茎叶破损;更严重的是,冰雹过后气温骤降,会冻伤作物根茎,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冰雹袭击过的农田往往一片狼藉,收成大幅降低甚至绝收。

真正的风调雨顺,是适时适量的降水,是和煦微风,是晴雨交替。面对极端天气多发的现状,我们更应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最大限度保护劳动成果。

今日秋分,不知您所在的地方天气如何?是否出现了古人所说的“三象”中的任何一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当地的秋分景象。

来源:南瑾夏子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