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广州屠绿,阿拉伯商人担心的不是人没了,而是桑树被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0:07 1

摘要:黄巢起兵反唐,于公元879年攻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中断。《苏莱曼东游记》是最早关于中国和远东的一本游记,记录了这起重大变故。其中,有一处感人的细节,让今天的我们读来无不肃然起敬。

提示:黄巢起兵反唐,于公元879年攻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中断。《苏莱曼东游记》是最早关于中国和远东的一本游记,记录了这起重大变故。其中,有一处感人的细节,让今天的我们读来无不肃然起敬。

中国的丝绸和茶叶非常抢手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起点。唐代的国际贸易在这里留下深刻印记,今天的我们,甚至能够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路名。譬如,“先羊巷”,在阿拉伯语里就是送别的意思。譬如,“玛瑙巷”,则因外商带来珍珠玛瑙而得名。譬如,“深牛巷”,过去紧挨着泊船的珠江,在阿拉伯语里又可译为中国的意思。

唐代广州,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也是外商云集的地方。彼时,唐朝政府对西北边市控制较严,但对东南舶运比较宽容,设置市舶司掌管税收并保护来华外商利益。阿拉伯商人,把唐代广州称之为汉府。汉府给他们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又帮他们建立聚居的番坊。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公元851年到过中国广州,著有《苏莱曼东游记》(第一卷)。他在书中说,“汉府(广州)是中外商船所停集的港口,也是中国货物和阿拉伯货物荟萃之地。”可是,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常常运输不到巴格达。苏莱曼解释原因,大意是:(1)广州的房子是木板和芦苇搭建的,很容发生火灾,预备的货物往往不慎烧毁。(2)返回巴格达的船只有时会遭到海盗的抢劫。(3)海船随风漂逐,有时会偏离航向,漂到叶门和其他地方,货主索性沿途抛售货物。故而,中国的丝绸变得更加紧俏。

苏莱曼来到广州时,时值晚唐。他和所有外国商人一样,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绸。在广州港口,他看到当地人不论一年四季,身上都穿漂亮的丝绸衣服。“冬季时,男人可以同时同时穿上两条、三条、四条、五条的裤子,甚至还以可更多——穿得起多少就穿多少。这是因为当地湿气很重,人们要保护下体。夏天时,当然只穿一件。”

时隔几十年后,另一位叫哈桑的阿拉伯商人,补著《苏莱曼东游记》(第二卷)。哈桑记录了中国的头等丝绸的华美。他说,这类头等丝绸制成的服饰穿在太监和将军的身上。这种头等丝绸,非常少,也非常昂贵,它从来没有运输到国外。

下面主角出场:

黄巢(820—884),山东曹州人,屡试不第,愤而起兵反唐。他起兵的时候,正是广州绿绿最猖獗的时候。根据《旧唐书》卷十《肃宗纪》,卷一百八十九《西戎·波斯传》记载,广州外国侨民势力甚至发展到抗拒官府、攻城掠邑的地步。武后光宅元年,发生商胡杀死广州都督路元睿事件。乾元元年十月,广州大食人、波斯人暴动,攻入城内,“劫仓库,焚庐舍,”然后“浮海而去”。——就在这个情况下,黄巢应运而生,他对广州的大食人(绿绿)动手了。

公元879年,冲天大将军黄巢率部攻克广州,并对城内外籍商民(尤其绿绿)进行屠杀,这起重大变故导致海上丝绸之路中断。阿拉伯商人哈桑在公元916年补著《苏莱曼东游记》时,记录了广州惨状。他说被难外籍商人12万,并不包含被难的本地居民。这个数字,依据上缴税收的人口统计出来的。

因为这场重大变故,海上丝绸之路暂时中断,著名的广州港一时没落。随后,广州桑树的命运引起了阿拉伯商人的关注。几位劫后余生的阿拉伯商人,告诉哈桑,说黄巢的部队把广州城里里外外的桑树都给砍掉了。哈桑非常担心,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要用桑树的叶子喂蚕,一直要喂到蚕自己藏进茧子的时候。桑树既然都被(黄巢)砍掉了,中国对外的尤其是对阿拉伯的丝绸出口事业,就会跟着完了。”

与哈桑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很多阿拉伯人。其中,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马苏弟(?—956),在这起变故几十年后,来到中国游历。他在《黄金草原》中说:“黄巢砍伐了广州内外的桑树种植园区,先前精心培育的桑树没有了。没有了桑叶,蚕儿的食物也就没有了,这阻碍了中国丝绸的生产,中断了丝绸出口(各国)。”

黄巢一生做了不少错事,南征北战可没少杀人。唯独这件事,是黄巢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如果不是黄巢,现在广州还不成绿州,改名为“广东尼西亚”了。当然现在又有成黑州的趋势,民族英雄何在?

来源:我是了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