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听——国咨律所每日法律资讯】 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1:49 1

摘要:9月22日,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司法部介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严肃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致加重负担

【高层法治动态】

【司法部: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

9月22日,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司法部介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严肃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致加重负担”“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粗暴执法”等四类突出问题。(来源:澎湃新闻)

【国咨说】

司法部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推动涉企执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这不仅是对市场主体的承诺,更是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里程碑。随着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公安部:持续加大打印类假币犯罪活动力度】

9月22日,公安部公布5起伪造货币典型案例。公安部表示,近年来,公安机关坚持依法严厉打击假币犯罪活动,坚决遏制假币犯罪滋生蔓延,特别是针对订单式小规模生产的打印类假币犯罪活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成功侦破一批典型案件。(来源:公安部)

【国咨说】

公安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是公安机关打击假币犯罪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对法治精神的生动诠释。从技术侦查到司法审判,从源头打击到公众宣传,公安机关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反假币防线。未来,随着打击力度的深入推进和反假币技术的持续升级,国家货币安全将得到更坚实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将获得更可靠的守护。

【国内热点】

【北京:醉酒后开启自动驾驶被判拘役三个月】

据报道,闫某某与几位朋友聚餐饮酒。饭后,闫某某请代驾将自己的几位朋友送到家,而后代驾离去。闫某某抱着侥幸心理,开启自动驾驶回家。在半路上,被设卡检查的民警拦截检查。经酒精检测,检测结果为170毫克/100毫升。后又抽血化验酒精含量超过200毫克/100毫升。案件被移送至东城区法院审理。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明确指出,当前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车辆行驶安全的最终责任人仍是驾驶者。最终,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来源:中国青年网、人民法院报)

【国咨说】

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道路安全、优化出行体验。然而,若因技术滥用而威胁公共安全,则背离了技术发展的初衷。闫某某案的判决,再次证明,在技术进步与法律规制之间,必须找到平衡点。唯有让法律成为技术发展的“压舱石”,才能确保自动驾驶真正驶向安全、有序的未来。

【国际热点】

【意大利:率先通过全面规范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

据报道,意大利已成为欧盟第一个批准全面监管人工智能(AI)使用法律的国家。法案规定,如果非法传播AI生成或篡改的内容造成危害,相关责任人将被判处1至5年有期徒刑;利用AI技术实施欺诈、身份盗窃等犯罪行为将加重处罚,同时对工作场所及医疗、教育、司法、体育等领域的AI应用制定更严格的透明度和人工监督规则,等等。(来源:欧洲时报)

【国咨说】

意大利的立法实践表明,AI治理需兼顾“技术中立”原则与“风险预防”义务。其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刑事处罚与透明度规则结合的治理范式,但如何平衡安全、创新与伦理,仍是长期挑战。各国在借鉴意大利经验时,需结合自身国情,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AI治理模式,以实现安全、创新与伦理的和谐共生。

【媒体评论】

【治理网络“李鬼”净化医疗科普】

治理网络“李鬼”必须找准病根。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虚拟属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增大了大众甄别信息真实性的难度。另一方面,流量导向的算法推荐机制,使一些具有较强情绪煽动性、猎奇性的内容大范围传播,而一些真实的科普等内容却往往传播不佳。社会各界需加强协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来源:中工网、经济日报)

【国咨说】

网络“李鬼”的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快速遏制虚假信息蔓延势头。同时,推动技术伦理研究,建立AI开发者的责任追溯制度,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规则,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唯有技术、法律、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理性、有序的本质,使“李鬼”无处遁形,让“李逵”畅行无阻。

【学者观点】

【程乐(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以“隐喻阐释-能力建设-多边造法”的三位一体策略予以应对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

借助“空间”隐喻,国际法将传统空间中的国际法规范映射入网络空间,实现了“国际法”向“网络空间国际法”的跃迁。网络“空间”隐喻虽然塑造了各国认知“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框架,并带来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教义扩张,但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背后的权力涌动,淡化了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差异并带来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的结构不确定。鉴于此,需要在国际法层面回归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造法路径,并在守正包容的多边对话框架前提下,创新联合国框架下网络空间国际法的生成机制。就我们中国而言,则需要以“隐喻阐释-能力建设-多边造法”的三位一体策略予以应对,即在隐喻本体层面进行多维阐释,在能力层面增强网络空间能力,并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造法。(来源:《政法论丛》2025年第3期《网络“空间”隐喻的国际法映射、困境与突破》)

【国咨说】

网络空间国际法的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点。破除“空间”隐喻的迷思,回归联合国多边造法路径,是中国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法治的必然选择。通过“隐喻阐释--能力建设--多边造法”的三位一体策略,中国将在网络空间国际法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作出更大贡献。

【本期资讯团队】:

来源:危机公关专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