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帝王”刘秀开创的光武中兴到底成色如何?东汉帝国那些事33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0:01 1

摘要:在歼灭群雄后,这位主席心目中的“三最帝王”(“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开启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33 光武中兴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在歼灭群雄后,这位主席心目中的“三最帝王”(“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开启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经过王莽之乱,农民起义,各路军阀割据征战,西汉巅峰时期6300万人,到刘秀统一天下后只有2100万人。

百业凋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统一后的刘秀,开始效仿西汉初罢战止兵、与民休息。

开展一系列的改革,与王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一样,刘秀的改革是吸取教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第一,善待功臣。

俗话说根子出在主席台,问题还在前三排。

天下统一后,最大的问题就来了,这个问题刘邦就遇到过:那就是如何对待功臣?

刘邦是用残暴的手段,肉体上进行消灭。

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韩王韩信、赵相陈豨、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11个功臣被杀,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还被剁成肉酱。

这就有了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秀决定不走刘邦的老路,“偃干戈,修文德”,推行“功臣并不用”制度。

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

免去了邓禹、贾复、耿弇等一众功臣的将军军职,只保留他们列侯的身份。

而这些功臣名将,在国家安定之后,都纷纷交出手中的兵权,成功身退。

带头的是刘秀的发小、从龙之臣朱佑。

公元37年,东汉开国名将朱佑,鉴于多种因素考量,自行向朝廷请辞,卸去了丞相一职。还让云台二十八将排第3、没有什么根基的贾复代替他。

贾复屡历生死,刘秀曾誓,若贾复不幸,其子女将与贾复子女结亲,这便是“指腹为婚”的由来。

贾复知道刘秀想偃息干戈,修理文德,不想让功臣拥有兵权,就与高密侯邓禹辞去兵权,研究儒学。

刘秀得知,罢掉左右将军,将贾复免职,只保留列侯的身份,不久又加特进。

朱祐等人荐举贾复担任宰相,刘秀因“功臣并不用”的政策未加许可,但仍允贾复、邓禹和李通三人参与国家大政。

云台二十八将中,寇恂等十一人在前一年已逝世,包括岑彭、冯异等。而同年,耿纯也离世,使得榜单上人数减少。

换言之,刘秀欲令开国功臣皆退休时,已近半数亡故。

余者中,多因伤病无法参政,或年岁已高,力不从心。

细究东汉开国史,可见一有趣现象:常有将军前线失利或战败,随后刘秀亲率人马前往,接着,战事便再无悬念!

刘秀军事才能卓越,东汉统一时,他亲自指挥了过半硬仗,及所有决定性战役。

因此,对军队拥有极强控制力,使得开国武将,难以用军队为资本与他对抗。

公元37年后,仍健在的东汉开国功臣,不难发现,其中不少人曾是太学生,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如邓禹、朱佑等人,自然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所以,在君臣上下,共同知进退的妥协下,成就刘秀善待功臣的美名。

不过,为抵抗北边的匈奴,还是保留军方第一人吴汉的大司马一职,继续掌握兵权。

吴汉这个人,当年征发幽州十郡兵马,第一时间毫无保留上交,深得刘秀信任。

第二,中央集权。

刘秀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史称“台阁制”。

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官职不高,位置重要,而且发展很快。尚书郎下去可以直接任郡守。

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

到了后期,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三公成为背锅侠,经常被勒令自杀。

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时称尚书台)形成于东汉, 而尚书台又下设六曹尚书机构,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第三,罢州牧,置刺史

王莽末年,天下的州牧,大都成为一方的割据势力。

有鉴于此,刘秀废除了州牧,把用人、用钱的权力上收,恢复了刺史职能。

当年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就是为了监视各地郡守,是纪检干部,没成想反而成了一方的土皇帝。

这些刺史,刘秀把他们的秩禄由二千石降为六百石,是对地方豪强势力的一次沉重的打击。

他还把地方兵制废掉,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

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抽走各地的兵权,从根子上断绝他们割据的基础。

精兵简政

王莽把天下分来分去,凭空增加很多官员。

刘秀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严防外戚

可以说刘邦打下的天下,就是被王政君扶弟魔所败光的。

刘秀感慨西汉权臣太盛、外戚干政的弊病,在位期间严防外戚,以至朝中无权臣,外族

阴、郭两家,担任的职务不超过九卿。

于是,刘秀一朝外戚的权势地位,不能及汉宣帝时期的外戚许氏、史氏、王氏的一半。

甚至当时刘秀姐姐想让儿子做官,刘秀都没答应。

与民休息

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薄赋敛。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多次释放奴婢、刑徒。

最重要的是推行度田令

刘秀为了清查核实垦田亩数和户口、年龄,推行度田令。

在度田过程中,因地方官吏“多不平均”,刘秀下令处死、下狱和黜免的河南尹张伋等

郡国守、相达数十人。

“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纷起反抗,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刘秀又不择手段地予以镇压,把成千上万的地主豪右迁徙到“它郡”,从而确保了“度田”的运作。

经过度田事件后,郡国大姓的抗衡平静下来,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 的大好局面。

度田也成为东汉的定制。

成功地解决了两汉之际户口田亩不实的问题,为“明章之际,号次升平”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儒法并用

西汉末年以儒治国是失败的。王霸杂之才是王朝稳固的根基。

作为太学生出身的刘秀,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

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

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

对外方面,不找事,也不惹事,更不怕事。

没有胡乱搞,只要你服软,我们就建立邦交。一旦你不服中原,我就打到你服软为止。

在对待匈奴方面:

贵族之间为争夺单于之位发生内乱:先是本应嗣位的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被单于舆杀

害,然后是右薁鞬日逐王比因受猜忌而被监视,萌生归附东汉之意。

46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如干旱、蝗灾和瘟疫袭击了匈奴,严重损耗了其人力和畜力。

面对内争和天灾,单于舆和比分别向东汉示好,但提出的要求大相径庭:

舆是“遣使诣渔阳求和亲”;

比是遣使“诣西河太守求内附”。

和亲意味着匈奴与东汉具有对等地位,内附则表明匈奴放弃政治独立性。

即使如此,光武帝没有立即答应比的请求。

直到48年,比再次请求通好时,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主张依据“孝宣故事”来接纳。

光武帝采纳了耿国的建议,于是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由此南、北分裂。

当时,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

刘秀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在对待西域方面:

在王莽末年,河西一代割据势力是窦融。他按照惯例立莎车国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让莎车国王代为管理西域五十五国。

莎车国王康去世,立康的弟弟贤为莎车国王,其后贤攻破拘弥国、西夜国,杀死了拘弥国和西夜国的国王。

在没有得到朝廷同意的情况下立其兄康的两个儿子为拘弥、西夜王。

这是莎车国的扩张行为,由于东汉王朝的势力还没有进入西域,所以也就默认了莎车国的扩张行为。

后来,莎车国王贤与鄯善国王安一并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贡,东汉王朝认可了这种政治关系。

莎车国王贤再次派遣使者朝贡奉献,请求设置西域都护。

莎车国王贤不肯交出都护印绶,虽然最后迫于压力还是交出都护印绶,但是莎车国王贤由此开始与朝廷产生矛盾,仍然称自己是朝廷封的大都护。

此后,莎车国王贤越来越骄横,要求西北边疆的各个民族向莎车缴纳赋税,还多次进攻龟兹诸国,由此引发了西北边疆的不稳定,同时也损害了朝廷的政治形象。

在对待西南夷方面:

派马援带兵武力镇压作乱的武陵蛮,派武威将军刘尚平定西南夷。

在东北方面:夫余奉贡,高句骊归顺,乌桓归顺,鲜卑归顺

在对外方面:日本、越南、缅甸都来朝贡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见日本使者的帝王,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并赐其“汉委奴国王金印”。

派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复平越南。

平定天下后,我们感觉他没做什么事,反而创造了光武中兴。

刘秀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

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原名刘歆)。

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

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

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刘秀听后大笑!

他宽厚仁慈,即使是曾经的仇敌,亦能做到仁至义尽,谋杀了他哥哥的朱鲔

来降,他不仅重用,还赐予高官厚禄;

昔日的主子刘玄被赤眉军缢杀后,他将其妻儿接来照顾,还将其在个儿子封为侯;

曾经被立为傀儡皇帝刘盆子归降后,他亦善待,赐与大量的田地以为养身之用,这样的帝王,千古罕见。

史学大家司马光言:“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而千年后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他的赞誉更高,说他是“允冠百王。”

谁能想到,这个长安的太学生原本的目标只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

得阴丽华”,却没想到开创了一个大帝国。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