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九日,枫林桥上海。赵世炎在一群国民党特工的簇拥之下,步履沉稳地从正门走了出去,走向了附近的行刑台。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九日,枫林桥上海。赵世炎在一群国民党特工的簇拥之下,步履沉稳地从正门走了出去,走向了附近的行刑台。
“把蒋介石赶下去!共产主义万岁!”
在一片尖叫声中,赵世炎壮烈牺牲。赵世炎的遗体,在被残忍处死之后,还在法场中站立了许久!这一刻,刽子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赵世炎永远离去了,却如同其遗书所说:
“共产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新一代必将崛起......”
果然,我们党的革命事业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青年沿着他们的脚步前进。而他的外甥,也是继承了他的遗志,成为了正国级领导。
那赵世炎为什么会壮烈牺牲?他的外甥又是谁?
抵达欧洲
赵世炎一九○一年生于苗族自治县一户人家,赵世炎出世时,赵世炎的父亲已是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
赵世炎的出生,让他的父亲很是开心,而他的父亲对赵世炎也很是关心,希望他将来能有所成就。
所以赵世炎的父亲,在赵世炎年幼之时,便为赵世炎找来了几位先生,让赵世炎跟随这些先生学习科技和文化。
这些老师在本地都是出了名的读书人,学识渊博,而赵世炎则是个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孩子。
所以他学得很快,跟着他父亲找来的名师,赵世炎不仅打好了扎实的文化功底,而且还拓宽了他的眼界和胸襟。
而这些教书的人,和一般的私塾先生不同,他们接触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而他们中的一部分,还接受了从世界各地引进了更先进的理念。
赵世炎每日的功课一做完,那些教师们都会在课余的时候,为赵世炎讲授当今先进的理念,
在这几位先生的潜移默化之中,赵世炎的思维逐渐地向前发展,而赵世炎又是热衷于先进的观念,所以他也开始接触国外的外国文学,对中国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赵世炎的父亲邀请来的老师,其中就有一位叫王勃山的人,他是同盟会的一员。
平时一有空,便和赵世炎讲些反帝、反封建之类的东西,赵世炎也渐渐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想法。
赵世炎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新观念以后,就讨厌起了自己那一头长长的辫子,
赵世炎觉得,自己是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不能把长辫子这样的封建遗毒,留着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赵世炎便在一日,悄悄把自己的发辫割了下来。
他剪断了自己的辫子,对此做得很容易,可是赵世炎的母亲却被吓得不轻。
赵世炎的母亲知道后赶紧去找一根假辫子要捆住赵世炎可是赵世炎不但没带,还把那条辫子一丢,宣布与清朝再无瓜葛。
赵世炎的母亲虽然心中有气,不过觉得赵世炎也是个大人了,也就不再勉强赵世炎。
而赵世炎的父亲,则是认可了赵世炎的所作所为,甚至还安慰了赵世炎几句,让他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赵世炎在一九一九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人,例如陈延年和周恩来。
赵世炎由于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当选为“学生会干事长”,
职务还在周恩来之上,对学生们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赵世炎带着学生离开学校,以抗议不平等的合约。
眼见五四运动取得胜利,北京、上海的学子欢欣鼓舞,赵世炎却并不高兴?
赵世炎一直想不明白,作为胜利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言权,只能讨好那些丑陋的面孔。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社会的出路?
自此,赵世炎在寻求出路的同时,也发出了革命的号召。赵世炎之妹赵君陶亦是在其影响下,认清中国的社会现实,毅然走上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道路。
赵君陶夫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为祖国培育出了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赵世炎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务院总理,李鹏!
在此期间,由于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入中国,并使之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赵世炎突然意识到,中国也是工人阶级最多的国家,而且工人阶层的影响最大,也许可以把工人阶级团结在一起,进行一场抗争!
赵世炎和他的朋友们商量了一下,很快就同意了,陈独秀和周恩来也都同意了。
走投无路之下,赵世炎决心到欧洲去学习,立志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透彻,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
赵世炎到了欧洲之后,便开始了对十月革命的研究,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母亲病逝,他还在读书,密切注意着国内的局势。
牺牲
一九二一年春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周恩来,赵世炎,张申府,刘清扬,陈公培三人组成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又名“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争回里大”的失利,使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元气大伤,基督教青年会和其他一些宗教组织,也趁此机会,争取青年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尽快整顿涣散的部队,加强对青年的团结和教育,旅法共青团决定建立旅欧青年团。
赵世炎远在法国,周恩来远在德国,分别进行准备工作。
赵世炎在蒙达尼和里昂之间,不断与进步人士接触,商议,坚持“极端严格”和“绝对不能有任何疏漏”的要求,严格把关。
与此同时,他们还把陈延年和陈乔年这两个已经抛弃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也都参加了青年团。
因为法国是筹备工作的核心,所以赵世炎也担当起了协调各方的角色,
一方面和德国和比利时的有关负责人联络,共同商讨成立团体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也定期向国内汇报成立情况,并就成立团体的有关问题提出建议。
周恩来主持了德国一方的准备工作,并草拟了该组织的章程。
一九二二年六月,在巴黎西部郊区的布伦树林举行了一次集会。
赵世炎在会上作了讲话,周恩来作了说明,,大会决定了这个团体的名字,叫做《旅欧少年共产党》(1923年二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欧洲),
赵世炎被选为书记,周恩来被任命为宣传委员,他们的名字一个改成了“乐生”,一个改成了“伍豪”。
当时,《工余》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言人,基督徒是基督徒的代言人,中国的少年共产党在欧洲创办了《少年》。
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利用《少年》杂志作为阵地,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周恩来所著的《俄国革命是否已失败?》《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等。
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关于革命与新经济政策的问题,进行了批驳。
赵世炎对反对无政府主义和其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争论,作了一个概括,即要讲道理,不要用笑骂的态度,
他认为,既然无政府主义者只会鼓吹“自由”,“胡说八道,混淆视听”,那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把问题和事实摆在人民面前。
周恩来、赵世炎等人,通过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辩论,不仅辨明了事实,而且把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国工人都联合起来,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员。
一九二三年三月,中共中央决定把赵世炎等十二位同志送往莫斯科的东方工人共产主义大学进修。
周恩来把他们送到柏林以后,就在那年夏天,搬到了赵世炎以前的住所:巴黎戈德弗鲁瓦街十七号,小旅店三层十六号,接任赵世炎在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的书记,专做党团组织工作。
赵世炎在莫斯科东方工人共产主义学院的教室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系统的、有步骤的学习,他不愿浪费一分钟。
一年之后,两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漂洋过海,追寻真理,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他们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投身于汹涌的革命浪潮中。
赵世炎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就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赵世炎虽然知道自己有极大的危机,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在上海进行革命工作。
只可惜,就在赵世炎为了革命而殚精竭虑之时,组织里却已有叛徒势力,赵世炎因为被告密而不幸被捕。
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下午,反动派从叛徒那里得到赵世炎的地址,马上就知道了。
一队特工直接冲进赵世炎的住处,将里面的东西都翻了个底朝天,却没有找到赵世炎的踪影。
当时赵世炎出差还没有回来,所以特工们一边威胁着自己的妻子和岳母,一边默默地等着赵世炎被抓。
这对母女面对眼前的局势,都很平静,并未泄露半点信息,一口咬定自己并不知道赵世炎是谁。
丈母娘机灵的挪到了客厅的窗户边上,时刻关注着下面的情况,随时可以给回家的赵世炎发个讯号。
没过多久,一道人影撑着一把雨伞,步履轻快的朝着家里赶去,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下班的赵世炎。丈母娘想到一个办法,就把窗台上的花盆给推倒了,希望能给女婿一个警告。
但那一天,上海下起了暴雨,雨水哗哗,将花盆摔落在地的声响给掩盖住了,所以赵世炎并未察觉。在这种情况下,丈母娘想要冲出家门,却被一名国民党特工抓住。
浑然不觉危险降临的赵世炎直奔大楼,结果刚刚收起伞便被数名特工团团围住。
赵世炎故作惊慌道:“你到底是什么人?我何罪之有?”
但特工们却不为所动,将他铐在了家中。在敌军的审问下,赵世炎坚持自己只是做生意的。
赵世炎趁特工们在屋子里搜寻资料的时候,偷偷对他的妻子夏之栩说:“你一定要想办法,把若飞转移走!”
明知是死路一条,但赵世炎还是顽强抗争,以监狱为战场,以法院为讲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宣讲党的主张,共产主义的理想,揭发反动派的罪恶。
为国家服务
赵世炎去世时,长子赵令超三岁,小儿子赵施格(小名瑶瑶)一岁零二个月,到苏联后,赵令超被送往国际儿童儿童院,赵施格由王若飞的妻子李培之抚养,赵施格直到三岁时,才被送入福利院。
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国际儿童医院,从这里可以看到伏尔加河。
赵施格是福利院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他很机灵,也很懂事,从来没有跟别的孩子闹过矛盾,甚至还经常给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帮忙,深得那些老师的喜爱。
这两个孩子5岁时就正式进了学校,学习的全是俄文。
他的父亲是个孤儿,他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他的小名叫瑶瑶。
赵令超的名字是阿夫古斯特·拉金,而赵施格的名字是谢尔盖伊·什巴托夫(Sergei Shibutov)。
他们的名字都取成俄文名,但两个人仍然以昵称相称。
该校有一位名叫郑一俊的老师,经常为中国儿童讲一些关于家乡的故事。
郑老师非常同情这两个烈士的孤儿,于是与学校的中国教师商议,决定给赵施格取个昵称,取名“赵小炎”。
赵施格年纪虽小,但心中却明白,这些老师念到自己的名字,心中也会舒服一点,以此来缅怀赵世炎,也是希望赵施格能不忘仇恨,不忘自己的职责,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赵令超是周恩来、邓颖超、的养子,他们的中文名就是周恩来夫人给他们取的。
他们年纪轻轻就到了苏联,因此中文说得并不多。
周恩来夫人和夫人用翻译问了他们的姓名,周恩来显然吃了一惊,因为他们用的都是俄文名。
他温柔地告诉他们:“你们都是先烈的后人,将来要回国,一定要带上中国的名字。”
赵令超告诉周恩来:「周伯伯,瑶瑶是中国一位教师取的名,叫赵小炎。」
周恩来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很陌生的名称,你瞧,英国曾经出过一位名叫丘吉尔的,而他的孩子便是叫小丘吉尔。”
邓颖超对哥哥说道:“你被我和伯伯收养了,按照赵家的辈分,你应该叫赵令超。”
邓颖超说着,将赵令超搂在怀里,眼中满是怜惜之色,一个“超”字,寄托着邓颖超身为养母对她的爱,她想要把自己代入到烈士的生活中去。
赵施格见大哥已有中文名,便赶忙让周恩来给自己取个名。周恩来为什么要用“施格”这个名字
1951年,苏联红十字会为赵施格等人办理了“去苏联避难”的手续。他们在一九五一年四月离开莫斯科机场,搭上了回程的班机。
从北京机场出来,赵施格和其他几个不懂中文的人都被困在了里面。
好在伊尔库次克那边也派来了一名外交人员,帮助赵施格他们与蔡畅取得了联系。
蔡畅把人送到机场,立刻拨通了夏之栩的电话,他正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
一想到瑶瑶(赵施格)已经离开了二十多年,他平静的心就泛起了一丝波澜。
夏之栩果然一眼就认出了施格,温柔地叫了一声:“施格,你终于回来了。”施格亲切地叫了一声:“妈妈!”但是,除了这个汉语,他什么也说不出来。
蔡畅哈哈一笑,“之栩,二十九年前,你把施格送到国外的时候,施格不是也这么叫吗?”如今施格连汉语都不会,将来在工作中会有许多麻烦,这次回国,一定要把这个教训补回来。」
母亲和儿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星期。中组部的负责人帅孟奇对夏之栩问道:“你打算怎么安排施格?”夏之栩说:“从基层做起。”之后赵施格被派到鞍钢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
赵施格之后,也像他的父母那样,为了党、为了人民而战斗了一辈子。
结束语
赵世炎虽然英年早逝,但死得很光荣。
在敌人的酷刑下,他从来没有泄露过一点关于党的消息,显示出共产党员不畏艰难,不畏死亡的大无畏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赵世炎的亲属对革命精神也有很大的传承,全家都是光荣的党员。
赵世炎的外甥李鹏,更是我国的总理。可以说,赵世炎全家都是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