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攻坚破难题 司法创新暖民心——贵州法院执行工作一线观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9:01 1

摘要: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本期专题聚焦贵州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与温情担当,从不同维度呈现我省法院系统不仅在执行力度上硬核出击,更在方式方法上柔性施策,真正让裁判文书落地有声,让合法权益兑现到位,以创新机制破解执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本期专题聚焦贵州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与温情担当,从不同维度呈现我省法院系统不仅在执行力度上硬核出击,更在方式方法上柔性施策,真正让裁判文书落地有声,让合法权益兑现到位,以创新机制破解执行难题、以司法温情回应群众期盼,体现新时代法院干警的责任担当与为民初心。

“执破融合”巧破局

——贵阳中院创新机制让“沉睡资产”焕新生

“居法官,承租人已预付明年部分租金,剩余部分年底前付清,收到后将用于清偿债权人。”8月15日,贵阳中院居丽卿法官收到管理人发来的这条短信,轻轻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9件看似走入“死胡同”的执行案件。2023年,当贵州某贸易有限公司因多起执行案件、逾1300万元债务无法清偿时,贵阳中院摒弃“就案办案”思维,依托“执破融合”机制,成功促成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达成和解,最终实现了从“执行不能”到“和解共赢”的华丽转身。

执行僵局:瑕疵资产成“沉睡资本”

成立于2013年的贵州某贸易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从事电线电缆、电力设备经营的企业。2020年6月,因经营不善,贵阳仲裁委员会裁决该贸易有限公司向某博公司支付40余万元货款及违约金。然而,当某博公司申请强制执行时,却发现该贸易有限公司名下并无可供执行的银行存款、车辆等常规财产。
执行法官通过线上线下多方调查,发现该贸易有限公司虽然持有本市辖区内某工业园区一栋办公楼及某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这些财产都存在产权瑕疵或权利限制。
“这些财产看得见、摸不着,难以通过执行程序处置变现,就像看得见,摸不着的镜中花、水中月。”案件承办法官居丽卿表示。
更棘手的是,该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还有8件,未执行到位总金额高达1345万元。这些案件都因财产存在严重瑕疵,不具备在执行中处置的条件而被迫“终本”,成为执行法官心中的“硬骨头”。

机制破题:执破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转机出现在2023年。经贵阳中院执行局耐心地向申请人某博公司进行释法析理,向其阐明破产程序具有的高效出清和及时挽救功能以及执破融合机制的优势,最终某博公司申请对该贸易有限公司的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与此同时,贵阳中院没有机械地直接作出移送审查决定,而是先行进行预审查,由破产法官会同执行法官提前介入,对该企业做了一个“全身体检”,系统性地掌握了该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现状、股权结构等情况。
“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破了之’,而是要寻找到多元化、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思路,充分维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居丽卿告诉记者。合议庭经听证了解到,虽然申请人某博公司申请的是对该贸易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但该贸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则希望保留公司经营主体资格。更为重要的是,债务人的财产虽然存在瑕疵,在执行中进行强制处置暂时面临障碍,但这并不影响财产发挥正常的使用价值。且经梳理债务人资产负债情况,债务人账面资产价值略微大于整体负债,具备较好的破产和解基础。
2023年9月28日,贵阳中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并指定贵州某清算代理服务有限公司担任管理人。债权申报期内共有6位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总计1371万余元。
案件进入破产程序后,如何处置那些存在瑕疵的资产成为最大难题。
“资产因多种原因尚无法办理产权证明,如果强行处置,很可能导致资产大幅贬值,损害各方利益,甚至还可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居丽卿进一步解释。合议庭经过深入研究,创新采用“活封活用”方式——指导管理人将瑕疵房产和土地先行出租,以租金收益持续清偿债权。
具体而言,该贸易有限公司位于某工业总部基地的一栋办公楼出租收益年租金8万元,以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收益年租金5万元,合计13万元。这些租金收益在扣除必要费用后,按比例公平清偿给六位债权人。
“这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位债权人表示,“虽然每次分到的钱不多,但至少持续有进账,比什么都没有强。”

和解共赢:多方协商达成共识

在法院指导下,管理人在详尽披露财产瑕疵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多种和解方案供债权人选择。经过多轮协商,2024年4月,债务人与六位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7月又签订补充协议,进一步完善清偿方案。
根据和解协议,待房产瑕疵问题妥善解决后,将进行评估及处置,最终变现资金用于清偿剩余债权。同时,法院还推动债务人对其1260万元的对外应收账款进行账户变更和共管,确保未来回款能直接用于清偿债务。
居丽卿表示,这个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债权人陆续获得清偿,缓和了与债务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债务人企业没有注销,为将来继续经营并创造社会价值保全了市场主体资格。
2024年9月14日,贵阳中院依法裁定认可和解协议并终结破产程序。意味着这起历时一年多的破产案件终于画上圆满句号。破产程序终结后,债务人所涉9件执行终本案件全部实现“清仓”。
“该案是我院‘执破融合’机制的一个成功范例。”贵阳中院常务副院长吴莎表示,“我们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执破融合’资源整合、叠加的优势,强化执行与破产程序的双向融通。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融入‘破产’思维,精准识别被执行企业救治价值并及时转入破产程序。在被执行企业财产存在瑕疵暂时无法处置、难以变现的情形下,法院引导各方达成灵活变通的财产处置方案,并运用执行程序既有成果,降本增效,为正式转入破产和解程序奠定基础。在案件进入破产程序后,设置财产处置节点,有效避免因执行程序中强行对资产进行去化而导致财产贬值损及债权人、债务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破产案件中债权人的清偿比例。”
最高法提出的“终本清仓”“执破融合”两个出清之路,是打通执行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作为全省首家探索并建立“执破融合”工作机制的法院,贵阳中院以最高法的指导意见为框架,以省高院实施意见为基础,率先建章立制并积极开展“执破融合”工作,更在实践中总结出“五大融合”的贵阳贵安经验。
据悉,截至目前,贵阳中院通过“执破融合”机制已成功化解多起执行积案,涉及债务规模超过亿元,清偿率较传统破产程序显著提升,为全省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贵阳贵安经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执行不能”到“和解共赢”,贵阳中院借助“执破融合”这把钥匙,打开了僵局之门,也为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的司法实践,注入了强有力的司法动能。

高效执行显担当 司法为民暖人心

——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实

在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让生效判决不是“一纸空文”,更是考验法院司法能力和为民初心的试金石。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法院以多项务实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仅让执行工作更有力度,更让司法过程饱含温度,真正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救助:让司法温情点亮希望之灯

在司法实践中,执行不能案件往往让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特别是对于生活困难的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播州区人民法院通过健全司法救助机制,为这些特殊群体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三年来,播州法院执行局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9件,救助困难群众11人,发放救助资金20.39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是司法温情的生动诠释。
潘某的经历令人动容。2021年,她的丈夫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法院判决肇事方赔偿33万余元。然而执行过程中,法院发现被执行人高某武除了一辆无实际价值的三轮卸货车外,再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案件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执行法官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定期回访中,执行法官了解到潘某独自生活在农村,不仅承受着丧夫之痛,还身患左侧腹膜后肿瘤和原发性高血压。原本依靠丈夫收入维持的生计突然中断,医疗费用更让她不堪重负,便主动上门,耐心向她讲解国家司法救助政策,指导她准备申请材料。最终,通过司法救助程序,潘某获得了3万元救助款。
“这笔钱救了我的急!”潘某在电话中激动地表示。这不仅是一笔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份司法的人文关怀。
播州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司法救助制度有效弥补了‘执行不能’案件的法律局限,是国家对因案致贫、因案返贫困难群众的特殊关怀。”

局长接待:“零距离”沟通解民忧

每周四上午,播州区人民法院执行信访大厅总能看到执行局长忙碌的身影。这是播州法院坚持多年的“执行局长接待日”制度,已经成为法院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今年以来,该院已开展局长接待日活动31次,接待当事人300人次,处理执行案件148件。这项制度的建立,源于法院对群众司法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司法为民”理念的践行。
今年2月的一次接待令人印象深刻。张某带着困惑和不安来到执行信访大厅,“法官,我的钱已经还了,怎么还收到执行通知书?”播州法院执行局局长胡昌茂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将张某请进接待室,耐心倾听他的诉求。
原来,张某在2021年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诉至法院,案件因当时无可供执行财产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今年1月24日,张某主动通过银行将案款转入法院“一案一账户”,本以为事情已经了结,却意外收到了法院的执行通知书。
胡昌茂通过执行系统快速查询案件情况后,向张某详细解释:“原终本案件在履行完毕后需要恢复执行程序,以正式执行完毕方式结案,系统自动推送执行通知书是程序要求,并不会对其造成二次执行。”听完解释,张某终于放下心来,并对局长接待制度表示赞赏。
“群众事无小事。”胡昌茂表示,“很多当事人带着焦虑而来,通过面对面沟通,我们不仅能解决程序上的疑问,更能缓解当事人情绪上的紧张。这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最直接体现。”
局长接待日制度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法院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通过这种零距离沟通,当事人感受到了被重视和尊重,增强了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创新机制:多维度提升执行质效

播州区人民法院不仅关注个案解决,更致力于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执行工作质效。不仅有强制执行的“刚性”,更有善意文明的“柔性”,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今年以来,该院新收各类涉企案件3682件,结案2607件,结案率70.80%,执行到位金额约2.18亿元。数字背后,是一套完善的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机制在发挥作用: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结案,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创新的信用惩戒与信用修复双轨机制。一方面通过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等刚性措施筑牢诚信底线;另一方面为主动纠错的企业开通信用修复“快速通道”。某建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被列入失信名单后,积极筹款履行义务,执行局第一时间为其修复信用,使企业重获投标资格,保住了一个200多万元的项目。三年来,已有243家企业通过这一机制重塑信用,真正实现了“惩戒一个、警示一批、帮扶一片”的效果。
对于暂时陷入困境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播州法院创新采用“活封活扣”措施——查封财产但允许继续使用,让企业“活水养鱼”。某机械制造企业被查封设备后,通过“活封”继续生产,半年后不仅还清欠款,还新增就业岗位20个。今年以来,已对110件涉企案件采取“活封活扣”,涉及企业22家,标的额4.35亿元;同时促成1227件涉企执行案件达成和解,执行到位1.13亿元。
执行听证机制则是另一大创新。对重大疑难案件,播州法院探索全过程听证,让双方“有话当面说,有理当面讲”。2024年以来已举行听证50次,化解案件42件。其中,某建筑安装公司与房开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通过集中听证成功化解案外人异议,这一案例入选省高院典型听证案例,成为可复制的“播州经验”。
民生案件执行更见温度。播州法院通过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执行干警24小时待命,用“马上办”的态度回应群众期盼。截至7月30日,司法拘留223人,罚款99人,达成和解109件,执行完毕18件,为老百姓兑现执行款280.73万元。
以司法调研助力执行工作。播州法院执行干警边办案边总结,2023年以来撰写的6篇调研文章均获省级以上奖项前三名,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破解执行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执行工作不是冰冷的程序运作,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口的最后一个环节。”胡昌茂局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用更有温度的执行措施,让每一份判决都变成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执行有力,更要有温度。”编辑:沈重阳 封瑜 李云遥 钟翼

来源:贵州高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