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新冠已经过去了?可现实却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就在很多人已经摘掉口罩、恢复堂食、出境旅游的时候,一条新闻悄无声息地刷屏了医务圈:香港在短短一周内新增31例新冠相关死亡病例,且检测阳性率创下近年新高,出现了新一轮变异株传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警钟。这一切,真的值得我们警惕。
为什么新冠病毒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变异株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些问题,不能再回避了。
香港卫生署在最近的疫情更新中提到,本轮疫情中检测出的毒株属于XBB系列变异株,是奥密克戎的分支之一。这类变异株虽然致死率相对较低,但传播速度极快,感染人数上升的速度远超以往。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初的一周内,PCR阳性比率达到了13.5%,为过去两年中的最高值。
这不仅意味着病毒还在传播,更意味着它可能正在悄悄“升级”。
这些变异株有一个共同特征: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简单来说,就是你打过疫苗、甚至感染过一次,也不能保证不会再次中招。
而且,这一次的死亡数据也很扎眼:一周31人死亡,其中半数为65岁以上老人,部分患者有基础疾病。
我有一位老同事,姓李,是退休的中学老师。去年冬天得过一次新冠,症状很轻,三天就好了。这次听说香港又有变异株了,他一点儿没当回事。直到前阵子,他在广州探亲时突然高烧,连退烧药都懒得吃,自己在家捂汗。
两天后,他被120送进了医院,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病毒性肺炎,合并心功能不全。
住了整整两周才出院,出来时整个人瘦了一圈,连说话都得歇一歇。
医生问他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就诊。他说得很实在:“我以为新冠都过去了,没当回事。”
这就是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人们对新冠的警惕正在消失,而病毒却从未彻底离开。
很多人都以为,“我去年阳过一次,应该没事了吧?” 其实,这种想法就像是穿着雨衣在大雨中走了一次,觉得以后再也不会淋湿一样。
医学研究早就给出了答案:感染一次新冠,并不等于终身免疫。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XBB系列变异株在免疫逃逸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感染过BA.5或BA.2变异株的人群,对XBB的中和抗体水平显著下降,保护力不足30%。
也就是说,你可能“阳”过,但还是可能再次感染,甚至症状更重。
而且,二次感染的后遗症发生率也不低,部分人群会出现持续性的咳嗽、心悸、睡眠障碍等“长新冠”症状。
这几年,大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新冠已经“流感化”了。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没错,但它不能掩盖新冠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新冠和流感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神经系统的影响更深远。
香港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即便是轻症患者,感染新冠后3个月内出现血栓、心律不齐、短期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的风险也显著上升。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医学数据的真实反映。
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新冠后遗症患者,更要警惕所谓的“第二波”。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65岁的老阿姨,感染新冠后恢复得挺快,但一个月后突然出现胸闷、头晕的症状。检查发现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幸亏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春天特别多人咳嗽、发烧、咽喉肿痛,但查了又不是流感,也不是普通病毒?
很多人以为只是“倒春寒”惹的祸。但其实,在呼吸道病毒交织蔓延的背景下,新冠变异株正在“混入人群”,和其他病毒一起“作妖”。
这就是所谓的“多病毒共流行”现象。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春季数据,全国多地出现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新冠病毒共同传播的情况,导致症状更复杂、恢复时间更长。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是小感冒,可能是“多重感染”。
这几年,大家对口罩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刚开始是“抢着戴”,后来是“懒得戴”,现在是“谁戴谁尴尬”。
但医学界的共识始终没变:口罩依然是阻断呼吸道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以下几种场合:
搭乘公共交通、医院、人员密集的商场、学校、养老院等封闭场所。
一个小实验或许能打动你:2024年北京地坛医院做过一次流感季对照实验,带口罩人群感染率比不带的低了63%。
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干预效果。
很多人“阳”完就觉得万事大吉,恢复正常作息、熬夜、喝酒、吃烧烤,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但从医生的角度,我必须说一句:你是在透支身体的恢复力。
新冠感染之后,尤其是出现过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的人群,身体需要时间修复免疫系统、呼吸道黏膜、肝肾功能等。
这段时间内,建议:
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均衡、避免剧烈运动、少吃刺激性食物。
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底子好”,恢复也快。但根据我们科室的观察,不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感染后持续乏力、心率加快,甚至月经紊乱,这些都不是小事。
这才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又得戴口罩、查核酸、封小区了?
实话实说,目前来看,国家并没有也不会回到全面封控的时代。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完全放松。国家卫健委在今年的防疫策略中提出:“平急结合、科学精准、重点保护。”
什么意思?就是:
老人、孕妇、慢病人群要格外注意
有症状及时就医,不能硬扛
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局部可采取临时性管控
全民层面以自我防护为主,重点人群加强监测
这是一种更理性、更成熟的“共存”方式。
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放任自流。
说到底,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的一课是:
健康,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坚持,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对科学信息的尊重。
面对病毒,我们不能盲目恐慌,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你可以选择不看新闻,但病毒不会选择不找你。
你可以不戴口罩,但病毒不会因此“放你一马”。
每一次新变异株的出现,都是一次提醒——健康从来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
参考文献
[1]张敬信,杨慧,王丽娟,等. 香港地区XBB系列新冠变异株传播特征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5,31(3):312-318.
[2]李小红,陈志强,王亚楠. 新冠病毒感染后心血管系统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12):1051-105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R]. 2024.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