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今天不是讲D8000或者他的继任者D8000 DC,而是想说final在D8000和A8000后,基本上整个耳塞产品线以及核心的调音理念都放在了动圈单元、以及专注自然的听感上。
最近总有一种时间过得好快的感觉。
一看才发现,不知不觉final D8000这个耳机竟然已经发布了7年了。
不过今天不是讲D8000或者他的继任者D8000 DC,而是想说final在D8000和A8000后,基本上整个耳塞产品线以及核心的调音理念都放在了动圈单元、以及专注自然的听感上。
众所周知的是,现在的final的一个理念是——提供大家可负担的,而且自然的声音。如今的final也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追求正确声音和声学技术的品牌。
这一转变也是由新社长接任后开始的,但我们能断言細尾滿社长的审美就是理性派?其实三耳君觉得并非如此。来到final位于东京的总部时,就会看到这里摆满很多細尾滿社长收藏的古董家具,放在公司为陈列空间使用。在美学这方面,我想final依然保持自己的想法。
不过在9月,三耳君第一次见到final S4000和S5000首次在东京耳机展亮相时,final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三耳君,这次的S4000和S5000算是社长这段时间做多了注重自然之声的产品,近期终于有闲暇回归感性之作。
于是便有了这次的S系列,也是时隔五年,final再一次推出使用动铁单元的耳机。所以不仅包装盒和其他系列的有所区别,产品的外观上S4000和S5000在造型上就很像过去老final的Heaven系列,内部单元配置了两个被称为镜面对向设计的动铁单元,这也是该系列的技术核心,作为final对动铁单元新可能性的尝试。如前文所说,final已经很多年没做过动铁的耳塞产品,更多还是以动圈为核心,但在这期间其实final一直都有在对动铁单元的可能性进行尝试,也终于有了这次的S系列的诞生。
我们引用一段官方描述:final所采用的「镜像平衡衔铁结构」则是一种“减法思路”,两枚双全频平衡衔铁单元以水平镜像配置的方式组装,反向利用单元特性使自振互相抵消,源头消除谐振。同时也没有增加额外组件,确保耳塞本身高解析、高素质、清晰细节呈现的本体性能。
小小的腔体承载了大量的细节,S4000使用喷砂处理的不锈钢材质、S5000则为离子电镀黄铜材料,两款的产品在佩戴和共鸣腔的设计上都花了许多成本调整,同时,两款耳机都没用使用粘合胶水来组装单元,目的之一是为了创造可以持续循环使用而产品,即便维修也更加容易。因为没有使用胶水固定,所以在背后有一个类似帽型的后盖,并且用螺丝固定。同时在腔体内有一个密封垫,防止漏掉低频和漏气。
腔体和插座的角度调整,核心是为了同时满足两种佩戴场景的舒适度,耳机从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绕耳的佩戴。
所以包装内还附赠了透明的耳挂给习惯绕耳佩戴的朋友。
插座使用0.78的2pin设计,连接头为自社开发,同时也有防呆设计保证相位不出错。
本次S4000和S5000还有一个独特之处便是首次配备了final最新研发的耳塞套「Fushion-G」,这款产品有别于大家熟悉的Type-E套,是一种三合一材质。结合了超密度泡沫、柔软硅胶和高弹硅胶三种材料,既提供高隔音性,又提供舒适无感的佩戴体验。
因为和耳朵接触的最外层使用的就是高密度泡沫,所以在耳塞的包装上还注明了切勿使用酒精擦拭。考虑到在耳机展会和商铺中,使用酒精棉布清洁耳塞套很常见了,对展位商和经销商来说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听音对比
按照惯例,我们都会给S4000和S5000搭配了几种不同的前端对比,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分别只能找到不多的搭配,分别是代表高端梯队的Cayin N8II、中级SE300,以及享声小尾巴和手机的3.5口直推等。
简单对比一轮下来最直观感受便是,两款耳机虽然阻抗不低,但其实都不需要搭配多么强大的前端,N8II下细节和力量都更多,声场也打得更开,但有一种游走在暴走边缘的感觉。综合下来,其实享声的小尾巴搭配起来已经很合适,虽然比不上顶级播放器的细节,但能够做到干净不昏暗已足够;而SE300和两款耳机相性不合适,虽然有乐感,但相对的细节信息量令人感到有点遗憾;手机直推也不太建议了,细节还是会损失明显,且整体毛刺感还是明显。
两款耳机的声音风格,就如同他们腔体材质给予人的印象是一致的。S5000的黄铜腔体是相对柔润,没有锋芒,声音略微低调的。而S4000使用了不锈钢腔体后,则明显在中高频中拉高了亮感,整个声音也显得更轻盈。S4000的细节表现力更强,但分辨率并没有说比S5000拉高很多,更多的还是腔体变化带来的亮度提升进而让细节感知产生变化。而且不管是哪款,都不会有很明显的动铁味。
S5000对人声的演绎,三耳君是更为喜欢的。人声位置相对远一点,口型也稍微收小。听山下达郎的新专辑《SOFTLY》显得正好,同时小编制的四重奏爵士乐《Giant Step》也显得很和谐。
S4000的话,我会喜欢听一些编制大一点的交响乐,细节,弦乐的表现力都更好。音色变化对人声来说,口型距离都会稍有变化,听宇多田光的新精选专辑,人声的距离靠近,电子伴奏会显得更加突出。
舒适感
本次使用的Fushion-G耳塞套在隔音能力上比起过去的Type-E会更加强,佩戴半小时左右也没有特别感到耳机发痒发闷。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再经过长时间的验证,目前还不知道这款耳塞套的耐用性如何。另外,就算不用绕耳佩戴,耳机本身的听诊器效应也不会很明显。这也许也跟本身附赠的8芯镀银线比较柔软也有关系。
小结&推荐人群
最早三耳君在8月份就听到过两条耳塞的样机,而此时我们拿到手上的零售版本,和彼时的印象上似乎有点出入。如今听到的声音似乎没有最早期那般“偏激”,感觉平稳了。可以说相比A6000这种稳重派,其实S4000和S5000的声音更多是在演绎上多了一份感情色彩,而且这种风格也许会更适合长时间聆听,而不是一次较短的试听。
所以如果有人担心,S4000和S5000主打的是感性,会不会就意味着调音走向特立独行,而事实上并没有。
尽管如此,三耳君看到网络上,包括最早发售的日本地区,对于这两条耳机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两条耳机依然是“杂食”,有人更喜欢S5000,也有人两个都不喜欢。对三耳君来说,这些评价我都能理解,同时也认为这样轻便小巧的动铁耳塞,却能做到没太多动铁味,已经实属难得。我会认为,追求抓耳要颗粒感线条感,和强解析力的话,这两条耳塞都不是你的菜(或者说final家本也不是走这风格路线)。但是追求音乐感又不想千遍一律的造型,这款任性的产品确实可以去试听一下。
来源:小贺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