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文字里融进日常里的小感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7:08 1

摘要:清晨,选读视听《学习强国》上的16条信息,心里格外发暖。最入心的是那条《健康知识| 6招阳气充电法告别冷痛!》,把“晨起搓腰3分钟”“泡脚加3片生姜”这两个简单好做的技巧存进备忘录,想着从明天起,把养生融进日常里。

23点25分,今天日记里记下的41件事,是被窝里的学习时光,是阳光下的独自漫步,是和媳妇的并肩同行,是文字里的小感悟。

清晨,选读视听《学习强国》上的16条信息,心里格外发暖。最入心的是那条《健康知识| 6招阳气充电法告别冷痛!》,把“晨起搓腰3分钟”“泡脚加3片生姜”这两个简单好做的技巧存进备忘录,想着从明天起,把养生融进日常里。

全天走了14314步,每一步都是和熟悉街道、温柔江景,还有身边人的联结。上午九点多,沿着建设路慢慢走,走到杜甫巷,脚步不自觉慢下来。最后绕到汉江堤,把快走换成慢跑,跑累了就歇会儿,浑身的疲惫都被风吹散了。下午三点,我拉着媳妇重走上午的路线。走建设路时,还拍了张照片存着。进了杜甫巷,我又掏出手机拍了照片。到汉江堤时,太阳已经偏西,风比上午柔了些,两人并肩慢慢晃,我说着上午在堤上看汉江的模样,脚步慢悠悠的,心里满当当的。

一天下来,把四篇“伍歌心语”找出来,逐字逐句改了改发到微头条上。《昨日在头条赚了4分钱》,记了收到微薄收益时的小雀跃;《写头条想绕不开四个“多”》,随手写了“多观察、多动笔”这些实操小感悟;还有两篇追剧情的《昨夜追》和《继续追

第一篇:昨日在头条赚了4分钱(2025-09-21 14:29·头条新锐创作者)

“恭喜你呀,昨日又赚了4分钱。”说这话的是我的媳妇,我看到她挤眉弄眼的样子,知道她在嘲笑我。她劝过我天天写头条,还不如当个保安实在。今天,她又旧话重提:“你这收入也太差了,还有必要继续写头条吗?别浪费时间啦。”
媳妇不理解我是有原因的。因为我60岁了,还在天天写头条。可她不知道头条在我心中的分量。说实话,若说一开始写头条没想过挣钱,那真是骗人的。谁不盼着自己的文字能多些认可,顺带换点实实在在的回报呢?可写着写着,慢慢就想明白了,也看开看淡了。
毕竟,我是真的喜欢头条啊。因为我喜欢写点小文章。虽然我也喜欢给正规报刊投稿,不说报酬,就是想得到一点回音也听不到。头条和他们不一样,你写完一篇,不论好坏,不到一分钟就能发出来,心里多少有点成就感。
所以,我在手机上敲下一行行字写进文字里;我能多添几分认真,琢磨着把句子写得再顺些,把故事讲得再真些发到微头条。此刻的我,是真的什么都不管了:忘掉后台里跳来跳去的流量数字,忘掉时而高时而低的展现量,忘掉那些没涨多少的阅读量,连评论区里的互动数也统统抛在脑后。
我本就不是爱热闹的性子,不善打麻将,也不爱扎堆社交,空闲时总想着找个地方安放自己的心思。把心里的小秘密,平时偶尔的委屈,细碎的开心,还有那些说不出口的不满,都能一股脑儿写进头条里,不用顾忌措辞,不用怕被嫌弃啰嗦。
写累了,我也爱看头条上的文章。看到有人把生活小事写得活色生香,我会悄悄记下精彩的词句;读到有人分享写作技巧,我会在心里默默记下来,下次试着用在自己的文字里;要是看到有些地方不够妥当,也会反过来提醒自己,以后别犯同样的错。
当然啦,我更热烈欢迎条友来看我的头条——不管是偶然点进来,还是特意找来,只要你愿意读我的文字,我就特别开心。咱们不用比谁写得好,不用抢什么流量,就隔着屏幕互相看看彼此的生活,互相学点儿小经验,多好。
谢谢头条,谢谢条友们,更要谢谢我的家妻。有你们愿意听我碎碎念,这日子就足够暖,足够值得我一直写下去。

第二篇:写头条想绕不开四个“多”(2025-09-21 14:58·头条新锐创作者)

“杯水明月”,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她说写头条想挣到钱,绕不开四个“多”——第一多读书,第二多走路,第三多观察,第四多表达。我看到后感同身受,一点不掺假。
先说“多读书”。刚写头条那阵,我总卡壳,要么是想写个事儿,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大白话,没点嚼头;要么是聊个话题,肚子里没存货,说不到点子上。后来听人劝,捡起搁置的书,不管是散文、杂记,还是跟生活相关的小科普,每天抽半个钟读几页。慢慢就发现不一样了——写“退休后逛菜市场”,能想起书里写的“烟火气里藏着生活的韧劲儿”。书读得多了,心里的“话匣子”像被添了柴,不仅有内容可写,文字也顺溜了,读者看了也愿意多留两句评论,这可不就是为“挣到钱”打基础?
再讲“多走路”。以前我总闷在家里写,写的都是身边那点鸡毛蒜皮,写着写着就重复了,自己都觉得寡淡。后来索性每天出去走,绕着小区转,去附近的老街逛,周末还去郊野公园溜达。走在路上,素材就跟着来了——小区里张阿姨用旧布料做坐垫,老街口修鞋师傅守了三十年的摊子,这些走出来的新鲜事儿,写进头条里格外鲜活。有了这些真实的东西,文章才有人爱看,离“挣到钱”自然近了些。
然后是“多观察”。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总“看不见”东西——路过花店,只知道有花;坐公交,只觉得人多。后来试着把心沉下来观察,才发现到处都是可写的细节:花店老板给花剪根时,会轻轻擦掉花瓣上的水珠,嘴里还念叨“多喝点水”;公交上,老奶奶给小孙子剥橘子,把籽儿都仔细包在纸巾里,怕掉地上。这些细碎的瞬间,以前都被我忽略了,现在写进头条,反而特别打动人。这都是“多观察”给的底气,也是能挣到钱的关键一步。
最后是“多表达”。我以前总怕写得不好,想半天也不敢下笔,或者写了一半就删掉。后来想着“先写出来再说”,不管是开心的、纠结的,还是看到某件事的小想法,都一股脑敲在屏幕上。一开始写得确实粗糙,甚至有点啰嗦,但写得多了,就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想说的话能理顺了,想表达的情绪能传出去了。“多表达”不是瞎写,是把读书、走路、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说得多了,读者能接住你的话,文章有了流量,挣到钱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杯水明月”这四点,没什么捷径,就是把“多读书、多走路、多观察、多表达”揣在心里,慢慢写,慢慢磨,日子久了,自然会有收获。

第三篇:昨夜追(2025-09-21 17:16·头条新锐创作者)

昨夜追《灼灼韶华》,这两句台词藏着生意与人心的门道。
一句是橘井堂老板夏元对梅掌柜说的生意经,一句是闻氏大药房继承人闻知秋劝褚韶华的真心话,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耐琢磨。

先说夏元那句“太老实、太本分,不能做大生意”。那段剧情正演到橘井堂和老牌子田记药号抢市场。夏元告诉梅掌柜:“太老实、太本分,不能做大生意”。于是,他盘算着借外力破局,让闻氏大药房的继承人闻知秋和正想在商界站稳脚的褚韶华去“争斗”。夏元心里门儿清,该借势时要借势,该变通时要变通,不然只能困在原地。

再看闻知秋对褚韶华说的“关心则乱”。闻知秋本既有盘算生意的精明,对褚韶华又藏着温柔的深情。闻知秋看她熬得满眼红血丝,没说什么重话,只是在茶馆里给她倒了杯温茶,慢慢说“关心则乱”。原来不管是剧里管生意,还是我们过日子办事,“关心”是好事,但太较真、太执拗,把心思缠在细枝末节里,反倒容易慌了阵脚,把本该做好的事搞乱。
好的剧就是这样,不用大段的说教,把生意场的门道、人心的分寸藏在角色的对话里。这哪里是剧里的台词,分明是我们在生活里会遇到的真实处境,难怪会让人看完就忘不掉。

第四篇:继续追(2025-09-21 21:33·头条新锐创作者)

晚上洗完澡,往沙发上一靠,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继续追《灼灼韶华》。只见橘井堂老板夏元、闻氏大药房继承人闻知秋,还有褚韶华等众人正在商议帮克劳迪找失散的女儿娜塔莎。

褚韶华轻声却坚定地说:“每个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都是人生至痛。而每个父母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也都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她的声音不算大,却像一颗小石子落在我心里,轻轻泛起了涟漪。镜头扫过她的脸,眼里满是共情的温柔,连夏元和闻知秋也跟着点头,眼里多了几分郑重。

看着他们认真商议的样子,我忽然就感同身受了。前段时间小区里有家孩子丢了,整个小区的人都帮着找,有人调监控,有人在周边路口守着,还有人发朋友圈扩散消息,最后终于找到了孩子。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失去孩子的痛,是每个父母都不敢想的噩梦;而帮着别人寻亲,何尝不是在守护一份为人父母的期盼?
电视里的剧情还在继续。看着这一幕,我心里暖暖的。好的剧情从来不是只讲儿女情长,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善意与共情,才更让人动容。

来源:伍歌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