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高台看丰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7:01 3

摘要:这个季节,登临高台,满目绚烂。火红的辣椒、翠绿的蜜瓜、金黄的玉米、雪白的羊群……色彩,在这里被土地重新定义;丰收,也被产业精准量化。

有人说,“高台不高低洼洼”。这是高台的优势。

有人说,“高台”二字,自有登高远望的豪情。这是高台的气势。

这个季节,登临高台,满目绚烂。火红的辣椒、翠绿的蜜瓜、金黄的玉米、雪白的羊群……色彩,在这里被土地重新定义;丰收,也被产业精准量化。

丰登高台,是“一粒种子”到“一条链”的升级,是“一业兴”到“多业旺”的蝶变,更是“靠天收”到“慧种田”的跨越。

“辣”出红火

辣椒是高台最醒目的“底色”。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已扩至6万亩,产量预计达3.4万吨,预计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带动2万户椒农户均增收900元。

从“小农散种”到“万亩片区”,高台用了五年。南华镇胜利村曾经“一亩地割不出半吨椒”,如今千亩示范片亩产突破3.5吨,全靠“四统一”:统一良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种得好”更要“卖得俏”。遵义辣椒研究院、甘农大、省农科院在高台设立分院,培育出“遵辣9号”“甘椒7号”等8个抗逆性好的新品种;机械化移栽、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覆盖80%;赛贝露、辣研益农等6家龙头企业把辣椒干、辣椒粉、辣椒酱卖到川渝、粤港澳,甚至借中欧班列走向中亚。

“现在论斤卖,今后将论克卖。”西部辣椒产业园负责人说,我们计划上马精深加工线,提取辣椒素、辣椒碱等,每吨附加值可提升3倍以上,真正“吃干榨尽”。

“甜”到心尖

沿着黑河继续向南,南华镇成号村的千座钢架大棚在阳光下宛如“白色海洋”。棚内瓜香扑鼻,“耀农小蜜”“祁汁果”两个网货品牌,把高台蜜瓜卖到了北上广高端超市,每个零售价18元仍供不应求。

“秘诀就四个字——错峰、精品。”合作社负责人赵海掰着指头算账:大棚防雨防裂,滴灌增糖,昼夜温差16℃,糖度稳定在16%以上;7月中旬新疆瓜收尾、内蒙古瓜未熟,高台瓜正好“填空”,每斤批发价比露地高出1.8元。

2025年,全县蜜瓜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4.3万吨,产值1.6亿元,带动1200余名农民人均增收1.5万元。同样的思路被复制到黑番茄、串收番茄、普罗旺斯水果番茄,通过“云仓+电商”飞向全国,平均溢价30%。

“养”出速度

合黎镇北滩,马八50万只肉羊育肥基地里“咩”声此起彼伏。这里创造了“30天出栏”的高台速度:羔羊进场30—35天体重净增10公斤,日交易700只,年交易额5000万元。

“快”来自精准配方、标准化圈舍、订单回购。合作社统一提供羔羊、饲料、防疫、销售,农户只负责“代养”,每只稳赚20元,周期短、风险低。

“过去养羊靠天,现在养羊靠‘芯片’。”基地与甘肃农大合作,为每只种羊植入电子耳标,生长曲线、料肉比、健康指数实时上传云端,大数据“养羊”让出栏率提升12个百分点。

走进位于六坝滩的甘肃燕塘传祁牧业,荷斯坦奶牛正悠闲地躺在“沙床”上,自动转盘挤奶机8分钟完成一次挤奶。奶牛们戴着“智能项链”,体温、反刍、步数实时监测,日产鲜奶113吨,乳蛋白率3.3%,菌落总数低于2万,达到欧盟标准。

“牛粪不是废,是宝。”企业周边2万亩玉米青贮靠牛粪“反哺”,每亩减施化肥20公斤,增产80公斤,种养循环让“一头牛”牵出“一条链”。

2025年上半年,全县奶牛存栏2.5万头,牛奶产量8.6万吨,带动饲草、运输、包装等上下游产值3亿元,农民通过“粮改饲”每亩增收400元。

“智”绘新景

宣化镇贞号村,10座双拱双膜大棚装着“最强大脑”——5G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手机APP一键灌溉、补光、通风。今年番茄亩产1.25万斤,每斤均价5元,一个棚净收入6万元。

“过去靠经验,现在看数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永亮介绍,高台已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信息化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母牛信息化平台、农作物病虫害田间智能化监测8个,精准种养、变量施肥、无人机植保覆盖27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至43%,农药使用强度逐年降低。

电商让农货“云”上飘香。

在高台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播“高台辣椒殷班长”一天直播6小时,单场销售辣椒面3000单。中心累计孵化网商90余家,开设天猫、抖音旗舰店11家,2025年1-8月,“祁连葡萄酒”“高台辣椒干”等60款网货销售额7335万元,同比增长15.6%。高台县县域直播电商中心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融”出活力

丰收不只是产业,更是风景。黑河湿地231种候鸟翔集,宣化镇“弱水蒹葭”成为网红打卡地;上庄村徽派民居、台子寺遗址、围炉煮茶吸引游客住下来;东联村屋顶光伏、有机梨园、制冰厂串起“田园+工业”游。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其中乡村游占比近四成,让更多农民吃上“旅游饭”。

而巷道镇东联村的共享链条,让农民“富”到根上。

东联村把2780亩耕地全部折股量化,村民变股民,2024年分红740万元,户均2.8万元;60岁以上老人每天免费喝牛奶,65岁以上老人医保全额补贴;大学生上学有奖学金,自来水费村集体全包。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高台已渐次推开,农民分享到了产业增值的最大蛋糕。

站在高台,看的不只是丰收的色彩,更是产业的路径、改革的力度、创新的温度和共享的厚度。

从“一株椒”到“一头牛”,从“一棚瓜”到“一杯奶”,从“一亩地”到“一朵云”,高台把每一次绿色萌发都变成增收的脉动,把每一次科技迭代都写进振兴的答卷。

黑河滔滔,祁连巍巍。新的播种已在秋阳下酝酿,新的丰收正在大地深处拔节。高台,必将在更高处,看见更辽阔的丰收!(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