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土地纠纷的寸步不让到签字和解的握手言和,从矛盾积怨的剑拔弩张到基层治理的春风化雨,湖北随州用二十年探索,将98.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答卷。
新华网武汉4月18日电(秦雨萱)从土地纠纷的寸步不让到签字和解的握手言和,从矛盾积怨的剑拔弩张到基层治理的春风化雨,湖北随州用二十年探索,将98.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答卷。
图为采访团在洪山镇综治中心。新华网发 肖慧婷摄
邻里有矛盾 “三建三联调”化干戈
2023年初,随县洪山镇火焰套村的张三(化名)发现邻居王刚(化名)未经审批重建坡房,污水流向自家农田。眼看冲突升级,村委会向镇综治中心申请多方联调。
“接到反馈后,我们联合城建、自然资源部门成立专班实地调查。”洪山镇火焰套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海洋介绍说,专班在听取双方诉求后,既引导换位思考缓和情绪,又依据土地管理法详细解释宅基地划分标准。
经多轮协调,双方最终就房屋朝向调整、污水排放方案达成一致,现场签订调解协议。“我们是多年的邻居,何必为了一点事情搞得反目成仇?”张三感叹道。
图为污水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新华网发 肖慧婷摄
这场纠纷的快速化解,得益于洪山镇创新推出的“三建三联调”机制。洪山镇综治中心副主任喻金华介绍,“三建”指组建村辅警调解岗位、建立老周调解工作室、成立联合矛盾调解队;“三联调”则是驻村辅警初调、调解室二调、镇工作队三调的闭环流程。
自2023年运行以来,该机制初调507起纠纷,二调308起,三调53起,化解成功率达98%。2023年11月30日,该工作法获评湖北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并在全省推广。
在洪山镇综治中心一角的“老周调解室”,退休司法所长周安贵的调解智慧尤为亮眼。“化解矛盾,既要讲法理,更要讲情理。”周安贵道出调解心得。
自2023年1月受聘专职调解员以来,他运用“树信心、有耐心、下决心”工作法,成功化解了308起纠纷,先后获得湖北省“七五”普法先进个人、随州市“最美人民调解员”等荣誉。
首创“逢四说事” 二十年解千结
“每月4号、14号、24号,村民‘有话就说’,干部‘逢事解事’。”在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村支书包德山翻开泛黄的《民情记录簿》介绍说,密密麻麻的调解台账记载着20年来200多起矛盾纠纷的化解历程。
如今,在起源地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全国首个专题陈列馆记录着这一机制的“出圈”之路——其经验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
图为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逢四说事”陈列馆。新华网发 肖慧婷摄
2005年村组合并后,面对治理难题,该村首创“逢四说事”制度——因方言中“四”与“事”同音,便于记忆,遂将每月4日、14日、24日定为村民说事日,明确“说事有地方、解事有机制”。
二十年间,村里通过这一平台硬化道路23公里,安装路灯300余盏,废弃堰塘变身垂钓中心,昔日的“问题村”成了“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村”。
2019年随州市将这一机制从村级经验升级为全市实践,明确“逢事说事、逢四解事、重在解事”,推动群众诉求响应提速。
在柳林镇古城畈社区,“逢四说事”柔性调解同样落地生根。去年8月,居民樊某与修路工人王某因交通问题斗殴,双方五次协商未果。镇党委邀请亲属参与调解,依据事实判定王某承担70%责任、樊某承担30%责任。五轮调解后,双方握手言和。“理越辩越明,气顺了事就了了。”包德山说。
如今,随州各乡村“逢四说事”已从“固定日子说事”升级为“村湾夜话”“板凳会”等新形式,并建立起“说事—解事—评事—访事”闭环链条。
“群众说事方便,干部解事及时,这就是‘枫桥经验’的随州实践。”随州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艾伟说,说事、解事方式不断创新,机制不断健全,大大小小的矛盾得以化解在基层,有效保障了全市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工伤赔偿遇难题 “跨界协作”破僵局
2023年,曾都区村民晏仁强首日务工摔成重伤,劳动仲裁和法院两审后赔偿仍未兑现。2024年11月,“人社+工会+法院”裁调审工作室介入,通过诉前调解,仅用一周便促成企业支付12万元赔偿款。
“现在这个结果,我很满意,感谢对我的关心!”在曾都区综治中心,采访团拨通了村民晏仁强电话,已经康复在外务工的他,在电话那头满是感激之情。
图为采访团在曾都区综治中心采访当事人。新华网发 肖慧婷摄
“若强制执行,不仅会增加双方经济成本,还会浪费大量司法资源。”调解员王保东坦言。
在调解晏仁强的工伤纠纷时,这位退休法官召集人社、工会、法院三方代表,采取“背靠背”调解:人社部门依据《工伤保险条例》释明标准,工会居中协调,法院同步司法确认。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协议。
“中心整合17个部门、5个专调委入驻,形成‘一站式’解纷平台。针对劳动争议等复杂矛盾,“裁调审”机制实现政策释明、协调沟通、司法确认无缝衔接,2024年化解46起劳动纠纷,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超百万元。”曾都区综治中心主任汪鑫介绍。
“值班律师为他们答疑解惑后问题基本就解决了,尽量不让群众跑第二趟。”曾都区综治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叶晨说,曾都区综治中心积极构建“1+6+N”多元解纷体系,即1个区级中心统筹,6个专调委主导,N个行业组织协同,通过“三调联动”,让82%的纠纷在首次咨询环节化解。
2024年8月12日揭牌运行以来,曾都区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4065件,成功调解3863件,实现矛盾调解率、调解成功率、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率“有效提升”。
二十年深耕,随州以“三建三联调”压实责任链条,以“逢四说事”激活群众自治,以跨界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如今,村民仍习惯在每月带“四”的日子搬着板凳到村委会“说事”。对他们而言,解决问题的从来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那份“把事摊开说”的坦诚,和“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管”的信任。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