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得体,近看有味——品读王明明笔下的中国古典园林题材作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5:36 2

摘要:在《古诗意画百开册页》之后,王明明先生又完成了一批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的新作,达百余幅,多为大尺幅作品。可见他在退休之后,进入了非常好的创作状态,佳作频出,收获满满。王明明说:“以前因忙于工作而占用了自己很多创作时间,趁现在有感觉,将自己在中国画上的所思所悟画出来

在《古诗意画百开册页》之后,王明明先生又完成了一批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的新作,达百余幅,多为大尺幅作品。可见他在退休之后,进入了非常好的创作状态,佳作频出,收获满满。王明明说:“以前因忙于工作而占用了自己很多创作时间,趁现在有感觉,将自己在中国画上的所思所悟画出来,当算补‘作业’。”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些新作显示出一种微妙的变化,已臻无欲无拘、尽情享受笔墨之创作新境。对于到他这种高度的画家,能继续前行的,当代并不多见。

月行却与人相随——主题的变与不变

回顾王明明先生的艺途及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在自我风格确立之后,画题似乎时有变化,很多作品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成系列展开创作的,包括民族系列、四时山水系列、林泉高逸系列、先贤雅集系列、古代文豪故事系列、古诗意画系列、热带雨林花鸟系列等,显示了他的创作智慧和能力。

“主题性”最早是音乐概念,指乐曲中最具感染力的主旋律,后来被引入美术创作当中。历史上很多画家喜欢这样的创作模式,如董其昌的创作一直是围绕仿古山水画系列、纪游系列、文人意趣系列等展开的;齐白石每一画种的作品都是成系列的,花鸟画可分水族、花卉、草木、草虫等,山水画可分写意山水、民俗山水、诗意山水等,人物画可分肖像画、童趣画、讽刺画与哲理画等。西方也有很多这样的画家,比如毕加索的作品主题区分得十分清晰,如学院写实系列、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系列、解构和重构系列等。马蒂斯的作品可分为写实及印象探索系列、野兽革命系列、东方主义与古典融合系列、宁静优雅系列、晚年剪纸系列等。

绿幽 52.5cm×45cm 2023

这种创作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为画家提供了系统化探索的可能,让他们的思绪得以像交响乐般层层展开。对主题与思想的深入挖掘,既让作品的连贯表达更具凝聚力,又利于艺术家构建个人艺术体系,还便于展览与传播,使观众与市场形成认知记忆点。同时,这一做法的挑战性也很突出,有创意枯竭与自我重复的风险,十分考验画家在众多题材中的提炼能力,以及在同一主题下有感而发的表现能力。王明明自然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研究董其昌,发现其对南宗传统的追溯与思考是在仿古系列中实现的,纪游与文人意趣系列则为他形成禅宗思想做了重要的铺垫。齐白石的作品虽然系列“界限”分明,但始终围绕“师法自然”与“抒发性灵”展开,以质朴的视角将生活转化为艺术,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又注入了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体系。“系列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题材的丰富性,更彰显了齐白石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这些对王明明都有启发,他亦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借鉴。

寻幽深处123cm×123cm

王明明的“怀古寄情”手卷系列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二十余年,《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创作历时十三年,他对古诗意画题材的表现四十年来从未间断。从这些作品间的鲜明变化与起伏中可见,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关于中国书画形而上美学规律中诸多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艺术修养是如何转化到创作中的?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必然联系究竟在哪里?唯道集虚的艺术境界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进入中国画的传统法度中得其妙理?如何打破题材的束缚,并在感悟大自然美妙的同时,放弃固有的表现形式,从而解放自我……“中国古典园林”系列则可视为王明明在创作上的思考及几十年实践的果实。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较,这一系列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第一,规格上的多样化。《兰亭雅集图》《竹林七贤》采用的是常规竖幅;《园色苍寒酿雪天》《寒日清影》采用常规横幅;《清露》《听雨》则用斗方的形式;《四时园境》《报春》采用了传统手卷的形式。第二,表现手法愈加灵活。《清露摇落满园秋》《松林漫步》为细笔小写,一片画境诗心;《紫旭堆秀山》《秋寂》精雕细琢,格物抒情;《晓霜清韵》《清宵听雨》笔酣墨妙,畅然文心;《空寂》《暮雨》泼染挥写,解衣般礴。其中,有水墨的纯粹,也有重彩、泼色的浓烈。第三,构图上的多变。《醉翁亭同乐图》《西园雅集图》《兰亭雅集图》用传统中国画图式;《寻幽深处》等用西画的现代图式;《满园诗境入画屏》《雪映雅堂》则更大胆地使用了设计学的构成、分割手法。由此可见他在驾驭同一主题时的灵活性—根据自我灵感及表现对象的变化,在形式和方法上随之而变,呈现出丰富多彩、自由自如的特点。

请横屏欣赏

满园诗境入画屏 101×496.5cm 2023

万变不离其宗,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王明明一直在总结归纳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有基因。他说:“我毕生的艺术追求在于雅俗共赏,希望能让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并产生共鸣。我从不简单地追求艺术上的标新立异。如果单纯在新奇上下功夫,那么很可能会带来感官刺激后的食之无味。我崇尚的是平中见奇,平淡中的不平淡。中国画需要远观得体、近看有味,笔精墨妙地表现出中国意境。”

绝知此事要躬行——画学的思考者

突破是历代画家所面对的共同课题。基于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画家的发展是在传承和内修两大前提下才能实现的。王明明先生不追求创变过程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注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回望他的艺途,用大量时间工作,恰恰是他实现自我目标的内生动力。

绘画的目的无非状物言情。《宣和画谱》有言:“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从具象到抽象、从集体意识到个体表达的演变过程。王维将写诗的手法融入绘画,使水墨氤氲出诗的意境。“二米”以“墨戏”理论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进一步在笔墨技法层面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

竹林七贤231.5cm×105.5cm 2022

画史上还有一批在画学上有巨大贡献的画家。宋徽宗鼓励宫廷画家们多在“自然”与“心源”关系问题上进行探索,并将此提升为以“形似”为基、以“神似”为旨的花鸟画写生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历经近千年仍然没有过时。后来人物画的“写真传神”也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董其昌以禅宗为喻,提出了“南北宗论”,构建了文人画的“道统”谱系,深刻地塑造了明清以来的绘画审美范式,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对雅文化的守护与重构,这被后世视为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把钥匙。石涛打破了董其昌“南北宗论”对笔墨程式的固化,主张绘画应回归创作者的主体精神与宇宙本源的统一,强调艺术的原发性与唯一性,并提出“古为今用”“笔墨当随时代”,强调艺术应反映当下的社会语境与个人体验,这一观点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理论先声。黄宾虹认同“南北宗论”,他比较注重作品的书写性,秉持南宗尚意显性的理念,但同时也心仪北宗博大雄浑的气象。于是,他从研究墨法入手,开始了综合南宗与北宗的尝试,后来,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五笔七墨”之法及“内美”“浑厚华滋”的画境,可视为黄宾虹这一努力所结的果实。上述画家在绘画实践上皆取得了非凡成就,他们的画学思想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更是彪炳千秋。

随着西方艺术理念的引入,创作和理论研究分科,当下,学者型的画家并不多。回望王明明的艺途,会发现他在思考、梳理中国画发展及创作内在规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

空寂 52.5cm×45cm 2023

王明明曾言:“我亲历了20世纪的中国画变革过程,包括以西方造型为基础去学习中国画,以创新为目标去试图改造中国画,为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等。但在不断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离中国画的传统本源渐行渐远。”这是当代画坛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他的自我反思和醒悟。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强调当下中国画普遍存在写意精神缺失的现象。中国画发展至当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画院的存在意义也一度被质疑。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以后,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藏品资源,联合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品收藏机构,以齐白石系列专题研究展为起点,随后推出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研究展、中国古代书画系列研究展。前两个系列是画家个案研究,而中国古代书画系列以某一个主题切入,梳理、循迹画家的创作心路,总结成功规律。2012年,在原文化部的主持下,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书画研究中心成立,将这些系列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这两个研究中心的工作,不仅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鉴赏经典、了解名家大师的窗口,更为画家群体提供了把握创作层面的规律性的成功之道。这一系列活动的总策划和幕后推手就是王明明。其中,有他担任北京画院院长的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他作为一个画家,在面对当下美术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时所秉持的一种态度。这一系列活动对当代画家具有普遍的启迪价值和意义,而他自己也从中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和着力点。

听雨 144cm×145.5cm 2023

至此,王明明坚定了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审美及发展规律,背离传统精神而妄谈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其二,作品之新并非在于外在图式之新,而在于画家不与人同的内在思想品性并外化于笔墨的不同呈现。于是,他更加深入地研习、挖掘传统,由经典作品到传统文人生活,由书画到诗词歌赋,修身与为艺并行。在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上,他也由借用转变为寻求中西方文化内在的相通性,吸收、消化,为我所用。此外,他重视自我审视,坚守内心,强化自身优长。如果说黄宾虹综合了南北宗的理想,表现在创作上是完成了“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换,那么王明明的创作历程则是逆向的。他的作品曾在一个阶段重塑造、刻画,契合北宗思想;近作则表现出自由、畅然与诗性,以强化意境表达为目标,笔墨随之而变,法之在我,强调个人感受及主观意象,从而淡化具体的实景,如此更能显现象外之境。这是将南宗思想引入,实现了“北人南相”,并赓续了中国画传统文脉,意足而道生,打开了“因心造境”的新页。

月满沧浪亭 97cm×178.5cm 2021

亦余心之所善兮·造园与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古代文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情怀,中式园林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园从画中来,园林的设计者大多懂画,景观布局吸收了唐宋以来山水绘画的意境,借鉴绘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因此可视千变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为山水画的延伸。

王明明很喜爱中国古典园林,常徜徉于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之间,体味古人营造的亭台楼阁、叠山理水、花木情缘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由此启发自己对形而上的中国美学进行深层的思考、感悟。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空间布局、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一种深远、含蓄、富有诗意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美、含蓄美、自然美的追求。这些都契合了他的画学理念,于是他从2021年开启了古典园林系列的创作,主要目的是探究绘画与园林在中国美学中的共性与必然联系。同时,他也根据自身的艺术经验与优势,打通了山水、花鸟、人物在中国画中的画科区隔。

清霜入秋轩 248cm×125.5cm 2024

王明明认为:“写生对于画家很重要,但不能代替主观意象的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不只是解决笔墨问题,更需解决形而上的美学问题。”细读这批园林题材作品,没有丝毫的现场写生、对景描摹之感,每幅作品都有独立的立意及艺术表现。《月满沧浪亭》营造出了静谧悠远、清旷空灵的清寂禅意,给人以时空交织之感。数笔淡墨画出的掩月浮云、大笔渲染的水面,与浓墨勾勒、仔细刻画的树木和建筑形成“虚实对话”,灯光与月光呼应,拓展了画面的空间纵深,传递出“静室观心,虚牖纳景”的幽远意境。这种画面,是我们在现实的沧浪亭中无法看到的。他的画学思想也在《清霜入秋轩》中展露无遗。以水面为纽带,串联起建筑、树木、天空,并遵循“水随石转、石因水活”的古典造园逻辑,让水面与墙面融为一体,以大面积虚白将画面左右分隔,既有对称均衡感,又通过树木、建筑、叠石打破呆板,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假山、石榴树、墙檐精雕细琢,求其实;而水中石影、墙影用“二米”法施墨写之,树影则随性挥洒勾勒,处理成虚景。实与虚,严谨与放松,丰富、和谐、统一。《四时园境》手卷则用宽幅构图全景式描绘园景,起伏跌宕,气象万千,视觉之震撼丝毫不输大山大水,细观局部,更见笔精墨妙、言之见性;《山林寄傲》《紫气东来》中可见的具象化体积感,相较《微雨空濛水墨中》的氛围营造、《雪韵》的激情四射,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南北兼具”。王明明先生一直追求实与虚的统一,笔墨协调与完整性,虚灵与空间的表现,以及笔墨表现的法无定法、法在其中、无法至法等,并在作品中完美实现。

雪韵98cm×180cm2022

他还活用了一些造园手法来经营画面,如在《听松》中采用借景法,在《晓雾》中采用障景法,在《雪映雅堂》中采用框景法,在《清露摇落满园秋》中采用隔景法等。他说:“画家应跳出自我笔墨束缚,笔墨方法因不同的感受而变,承接传统精髓,表现时代精神。”

听松 179.5cm×97cm 2022

王明明先生对古典园林的钟爱及在这批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象,表露了他的心境。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的心绪凝聚于笔端,完成了实景的笔墨升华,画中皆为没有人物的“空园”,凸显了画家为构建自己理想的“心园”的有意而为,每幅作品都是一座展示他的生命、思想、品格及审美旨趣的“主题公园”。

董其昌在《兔柴记》中说:“余林居二纪,不能买山乞湖,幸有《草堂》《辋川》诸粉本着置几案,日夕游于枕烟廷、涤烦矶、竹里馆、茱萸沜中,盖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大忘人世之家,具略相埒矣。”董其昌的好朋友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他总结出幽居八德:“不责苛礼,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竞田宅,不闻炎凉,不闹曲直,不征文逋,不谈仕籍。”陈继儒勾勒出一种超然世外、隔绝纷扰的修身养性之“深山”,传递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精神富足的珍视。王明明的作品经历了叙事阶段、回望传统阶段。他退休后深居简出,进入回归内心、表达自我的阶段,于幽淡平宁中,有了心的安稳,觅得了性灵的平和。闭门天地宽,身退境阔,这是园林之造景法,也是王明明先生的人生之悟、为艺之悟。

春酣 180cm×96cm 2022

结语

王明明先生同时还创作了一大批书法对联,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与画风一样,这批书法同入新境:篆书愈发有书卷气,灵动、内敛而不失古意;隶书则神采奕奕,大开大合,洒脱而沉厚;行书更见心显性,似把酒临风高歌,或随兴挥洒、畅然自若,或抑扬顿挫、云卷云舒。

书写内容多为悬挂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名联名句,有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也有引经据典、抒发哲理的……这是园林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空间的“说明书”。王明明先生以此致敬先贤,观照自我,因此,这些楹联书法可视为这批中国古代园林题材中国画作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王明明先生在进入这一主题时的用心。

黄宾虹言:“画学为士大夫游艺之一。古之圣哲,用之垂教,以辅经传,因必有图。其后高人逸士,寄托情性,写丘壑之状,抒旷达之怀,无名与利之见存也。”综上所述,王明明具备入世担当与出世超脱的双重精神,有通才般的知识,又有“博而能专”的士人风范。

王明明先生前行的路非常宽阔,他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文/乐祥海,来源:北京画院)

画家简介

王明明,1952年5月出生于北京,山东省蓬莱县人。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代表人士。

自幼酷爱绘画,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长期刻苦学习和创作,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启功、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1977年考取中央工艺美院未入学,1978年10月调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曾在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国和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出版多种个人画集。

1990年3月-2000年5月任北京画院副院长,2000年6月-2002年2月任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2002年2月-2017年11月任北京画院院长。2000年8月-2009年12月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2010年1月-2015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曾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第六、第七、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第五届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统战部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