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阅读,带你走向有光的地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08:43 1

摘要:2024年暑假,在位于通州森林公园内、有“森林书苑”之称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我以图书编辑的身份,和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老师在内的几位著名作家一起,与读者进行了一场名为“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与作家探讨一百种人生”的阅读分享活动。作家们分享的一个共性主题是:是文

陈红/文

做图书编辑前,我已做过1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在老家卷得激烈的高中做过语文教师,也在北京看似考学压力不太大的国际学校高中部任教多年。

阅读,无论对于语文教师的我,还是作为图书编辑的我,都一直相伴相随,让我深深受益。

2024年暑假,在位于通州森林公园内、有“森林书苑”之称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我以图书编辑的身份,和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老师在内的几位著名作家一起,与读者进行了一场名为“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与作家探讨一百种人生”的阅读分享活动。作家们分享的一个共性主题是:是文学阅读为他们的少年梦想插上翅膀,是热爱阅读让他们走上了成为作家的人生之路。我也分享了我由中学语文教师到图书编辑的职业身份转变过程,可以说,是对阅读和对文学的热爱,让我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少年阅读,为人生奠基

我初中时就读的学校在县城旁边的小镇上。小镇是熟人社会,我爷爷是镇上那家公立医院的医生,也是方圆几十里人人皆知的名医。他少时从军,做过我们豫东同乡吉鸿昌将军的军医官。我记忆中的爷爷,丰神不凡,得暇从医院回到老宅休息时,总是在戴着花镜看书,很多情况下看的是医书。每次看到我们姐弟,他总是督促我们看书学习。我很多次看爷爷给人号脉看病,有些人慕名跑了很远来,最后都是多番感谢,满意而归。那一刻,我觉得读书是会让人发光的。

我小时候,可读的书不太多。卷了边的四大名著,只管囫囵吞枣地读;老师们看到就要没收的《七侠五义》,也偷偷地借来读。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路走一路读,竟撞到树上,脸上被撞了个包。后来我知道,与我有同样经历的还有数学家陈景润,他因为思考数学问题太过专心,不仅撞到了树,还向树道歉。即便是这样一种野蛮阅读,也一度让我的精神世界丰盈很多,那些鲜活的人物在我心里,和我对话,慰藉我寂寞贫瘠的少年时光。

及至我做中学语文教师时,终于有了像爷爷一样,将阅读习惯影响他人的机会。我有意在早自习或课余时间带一本喜欢的书进教室,甚至特意让我的学生看到书名;讲课时,我会背诵一些名著或名篇上的名句名段,并加入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批阅作文时,我会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开头、结尾或中间加上一些名人名言。以此提醒我的学生,想胸藏文墨、妙笔生花,就要多阅读。在时光匆匆前行的春夏秋冬里,不知不觉间,很多学生已爱上了阅读。

诵读经典,为人生助力

做教师时,我就喜欢和学生一起读背古诗文,要求学生会背诵的课文,我必先期做到,并当堂请同学们“检验”。我喜欢跟同学们背诵《红楼梦》里的诗词,尤其是与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黛玉有关的诗词或描写。如:“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等等。

令人兴奋的是,我刚上班不久,就考上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需要经常去师范院校当“考官”,故诵读于我,更多了一层意义。意念中,古典诗词与我的距离更近。也许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做图书编辑后,我愈加深切感受到经典诗文对我的滋养。

我在策划并责编《人民日报教你写好文章》这套近年来热销的图书时,陆游的“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诗句跃入脑际,这是诗人告诉我们:写好文章,要重视技巧,贵在裁剪;写好文章,还要注重积累,融入生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杜甫对写好文章心怀执念,志在语出惊人,对写好文章的甘苦得失与重要意义了然于胸。

从经典诗词里蕴含的写作理念、文章哲义出发,我们把《人民日报教你写好文章》丛书三个分册名拟为《技法与指导》《热点与素材》《金句与使用》,从而谱成《人民日报教你写好文章》三部曲。

对于书中的板块,我也不想与其他同类书雷同,我要让它们有“我”的痕迹、“我”的理念,体现“我”的个性,我要让它们有古典诗词的色彩。于是“好立意才有好思想”(立意篇)、“好布局才有好骨架”(结构篇)、“好食材才有好味道”(选材篇)、“好技法才有好分值”(技法篇)、“好文字才有好品相”(语言篇),几大板块名拟出后,编写思路自然就出来了。

在我的理解里,不论当教师也好,做图书编辑也罢,由于爱好背诵古典诗词,受其滋养,也必然会体现在工作中。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是让学生耳濡目染地爱上经典阅读;对于一名图书编辑来说,则能让更多读者走入古典诗词的滋养中。

同样,在编写《跟着爸爸学古诗》这套绘本时,我把四册的分册名拟为“山川之美”“家国之爱”“人情之暖”“怀古之思”,并将其诠释为:学古诗,领略浩浩山川之美;读古诗,感受暖暖家国之爱;品古诗,拥抱依依人情之暖;悟古诗,述发悠悠怀古之思。

幸而热爱古诗词,幸而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感恩古诗词的滋养,我要把这份滋养奉献给我的图书和读者。

爱上阅读,使人生丰盈

青山多美景,上春山成为人们拥抱春天的好选项。2024年央视春晚最火的节目之一便是《上春山》这首歌,它的词作者是水族姑娘孙红莺。这首歌一经推出,立即广为传播,据说某平台上的播放量10多个亿,甚至有网友说,真是开创了“春山学”,一首歌包办了“诗词大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融入25首古典诗词的歌词,孙红莺仅用三个小时就完成了。这足见她有足够丰富的古典诗词的积累。《上春山》这样的国风歌曲并不鲜见,之所以受到青睐,我想首先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古典诗词的元素和意境。

热爱古典诗文,改变了孙红莺,不仅让她的文字走进亿万人心里,为她的生活增添了太多文学的色彩,也为她赢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称号。

被阅读改变的还有爱读诗的央视主播崔志刚。

崔志刚是央视《新闻30分》主播,被称为主播中最会写诗的人。我曾责编他的诗集《我把声音读进生命》,正在编辑出版他的《好听可学的“声音字帖”——韵诵经典365篇》。另外,他的一本长篇科幻小说《浮图之上》已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大学时,崔志刚读的是理工科,因为爱诵读、爱古诗,使他拥有了一双强劲的翅膀,成为央视主播和作家诗人。他在《饥渴读书的日子》一文中写到自己少年时“疯狂”嗜书读的情景:“一本书,往往是一个街道、一个大院子、一帮大人孩子的共同精神财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被迫成了读书‘快枪手’,只有快速地把手里的书读完,才能不耽误传给下一个人,也才能得到下一本书读。”

10年前,我去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西安的家中做客,其书房浓郁的读书写作氛围感染到了我,以至回京很久还和去过贾老师书房的作家朋友谈及我的感受。近年来,我多次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的家里,他书房里满壁的图书震撼到了我,让我瞬间生出步入图书馆的感觉。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那分明是由一个个摆满书的书架凝华而成的啊。

于是,我对阅读也有了更足的动力:我不仅是昔日热爱阅读、在课堂上能大段大段为学生背诵经典文章的教师,也应该是一名十分热爱阅读的图书编辑!

有了积累,也便有了把心中所想形成文字的冲动,阅读,不仅是知识的入口,也是思想的出口,于是,有了我诸如《那泉水,清亮在心里》《金台园的湖》等谈读书经历和书写编辑感悟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诗人杜甫的名句,其所论是为文作诗,但我宁愿将其与阅读联系起来,谨将其改为“阅读人生事,有得心必知”。我觉得,我的名医爷爷,参与分享阅读经验的诸位作家,歌词作者孙红莺,主播诗人崔志刚,作家贾平凹、曹文轩,可能都会有与我一样的感受吧。

阅读,会将你带到有光的地方;阅读,本身就是一道光,足以照亮并温暖心灵。

来源:南都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