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典学界忽视的翻译革命:荷尔德林如何用德语“重写”希腊悲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00:09 4

摘要:说实话,1797年荷尔德林搁下《恩培多克勒》剧本时,怕是没想过自己会在翻译圈搞出大动静,这哥们儿本是写悲剧的好手,光《恩培多克勒》就折腾出三个版本,结果1799年底突然宣布“不写了”,转头扎进古希腊诗歌堆里。

说实话,1797年荷尔德林搁下《恩培多克勒》剧本时,怕是没想过自己会在翻译圈搞出大动静,这哥们儿本是写悲剧的好手,光《恩培多克勒》就折腾出三个版本,结果1799年底突然宣布“不写了”,转头扎进古希腊诗歌堆里。

1802到1803年这两年,他跟开了挂似的,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翻了个遍,还顺带搞了点品达的残篇。1804年译本出版时,他都快精神崩溃了,搁现在,这翻译强度怕是得算“996”里的战斗机。

他翻译那叫一个“硬核”,比如《安提戈涅》开场第一句,希腊文直译是“共同的、姊妹的,啊伊斯墨涅的头颅!”,英译本写成“亲爱的妹妹”,咱中文译者罗念生也翻成“亲妹妹”。但荷尔德林偏不,硬按希腊语结构造了个德语新词“Gemeinsamschwesterliches”,直译过来跟原文一样拗口。

古典学界看他这操作都懵了:莱因哈特说他译得“全是顶配诗歌”,沙德瓦尔特夸他“翻译穿透力没人比得上”,可主流学者却觉得“这译文谁看得懂啊”。

荷尔德林这人贼有想法,他说翻译不是“忠实抄原文”,而是“跟原作者掰手腕”。他在1801年给朋友写信时说:“咱德意志得拿希腊当镜子,但不能照着抄,得超越他们才行。”

这话可不是吹牛皮,他翻译时专挑希腊语里“藏着的东西”下手,索福克勒斯写悲剧时,刻意藏了些“东方元素”,荷尔德林偏要把这些“禁止之物”挖出来。他甚至放话要“纠正”索福克勒斯的“艺术错误”,搁现在,这操作怕是得被骂“太狂”,但他觉得原作里没说透的真理,得靠译者喊出来。

他咋改造德语呢,中古德语、路德圣经里的老词全被他翻出来,跟希腊语硬凑一起。比如“把字眼染成红色”这译法,英译本直接写成“坏消息烦恼你”,他偏要保留古希腊那个“染色”的比喻。在他看来,翻译不是语言转换,是让德意志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硬碰硬”,碰出火花才算完。

现在回头看荷尔德林,才发现他玩的不是翻译,是文化“攻防战”。学术翻译讲究“忠实原文”,可翻着翻着就把原文的“棱角”磨平了;但荷尔德林这种“诗人译诗”,压根儿是让译作当“原作的来世”,本雅明后来提的“纯语言”,跟他这思路简直一个模子。

举个例子,学者翻译像“用普通话讲方言故事”,力求大家都听懂;诗人翻译像“用方言唱山歌”,腔调、味儿都得有。荷尔德林就是那个非要用德语唱出希腊“山歌”的人,哪怕听众觉得“这调子咋这么怪”,他也要让两种文化在语言里“掐架”,掐出德意志文化的“本己之物”。

放现在看,这事特有启示:文化交流不是“谁学谁”,而是“谁能在碰撞里活出自己”。就像荷尔德林说的,民族得像人一样,分清楚“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跟“别人的东西”掰完手腕,才能把“自己的东西”玩明白。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