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为了声誉,车企开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09:08 1

摘要:将企业或品牌声誉看得十分重要,打口水仗之外,甚至不惜拿起法律武器,耗费漫长诉讼,只为求得一句公道,这在过往不太常见,而如今却变得稀松平常。在诸侯混战的汽车行业,这种动不动就“怒发冲冠”的行为,尤为常见。

将企业或品牌声誉看得十分重要,打口水仗之外,甚至不惜拿起法律武器,耗费漫长诉讼,只为求得一句公道,这在过往不太常见,而如今却变得稀松平常。在诸侯混战的汽车行业,这种动不动就“怒发冲冠”的行为,尤为常见。

最近,三起相关事件便很有代表性,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

其一是,阿维塔起诉自媒体“苏黎世贝勒爷”,索赔1000万元。声称其所发布的道歉视频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蓄意制造舆论混淆,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侵害。

而在此之前,该自媒体称,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与官方宣称严重不符,却遭到阿维塔法务部的打脸:为了正视听,阿维塔做了风洞测试直播,并发布律师函,要求自媒体致歉。

这件事可谓一波三折。

坦白说,一个微博粉丝数仅为130万的汽车自媒体,并不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但阿维塔竟然如此重视,也很耐人寻味。

从品牌信誉角度,作为长安旗下的高端品牌,阿维塔不容有失,虽然销量不高,但长安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而从危机营销的角度,这其实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契机。相信有不少网友通过本次事件,认识了阿维塔12以及阿维塔这个品牌,更对阿维塔的风阻系数加深了印象。

从这个角度看,明着是维护企业声誉,而背地里其实也有借机营销的成分在。

其二是,“奇瑞高管拉踩吉利新车”事件。

奇瑞高管因“烂车一台”、“二排挤的很”、“音响烂”等不当言论,引发网友和吉利银河星耀8车主的不满与吐槽。

吉利方面当然不甘心,表面上没有吱声,私底下却借奇瑞高层的“刀”,处理了涉事高管。这一招“借刀杀人”,可谓高明。

从双方高层的公开表态看,事件算是得到了妥善处理。

但坦白讲,这种“一团和气”“你好我也好”的其乐融融氛围,未必是真实的。毕竟,车企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很多观点不好放在明面上讲。涉事高管的“出格”言论,未必不是其他同事的共识,只不过是“枪打出头鸟”罢了。

如果事件到此为止,笔者以为吉利方面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只是“soso”。因为星耀8质量到底如何,是不是如奇瑞高管评价的那么差,或许还需要吉利方面做更多努力和纠偏,不然这次危机就浪费了。

其三是,长城继续向增程技术开枪:“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

对旗下Hi4技术推崇至极没有错,但拿所有增程技术当垫背,就有点不地道了。

打口水仗方面,长城一直没消停过。然而,Hi4技术是不是真如宣传的那么好,或许还得等市场对比检验过,才能下定论。

魏牌全新高山上市发布会上,魏建军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情绪退潮,技术登场。

这话在笔者看来,既对也不对——情绪并未退潮,而技术也并未缺位。

于长城而言,情绪营销未曾消停过;于整个行业而言,情绪也是当下最重要的营销手段(没有之一)。

长城欲捍卫自己的声誉,将Hi4技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寻找目标靶的同时,恐怕更多时候还得思考:到底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跟随。

没有信徒,只有企业自己吆喝,到头来不过是“王婆卖瓜”。

车企大多都开通了官方法务账号,其目的是“以正视听”,维护企业声誉;除此之外,不少车企还提出了“打击黑公关”的口号,并全网征集黑公关线索。到底效果几何,恐怕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在打击黑公关方面,车企可谓不遗余力。作为始作俑者,长城更是“草木皆兵”。只是,当下的舆论环境,不可能一片祥和,假如全是正面和中性信息(或者正面声音成为主流,远远超过负面),那么企业也便危险了。小米汽车,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声誉,企业选择开战本没有错。但很多时候,面对负面,企业也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时候选择硬刚到底,什么时候适可而止,企业要心里有数,切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来源:第三眼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