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红山区始终秉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理念,聚焦科技赋能农业、品牌激活产业、资金夯实根基三大核心方向,持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红山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红山区始终秉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理念,聚焦科技赋能农业、品牌激活产业、资金夯实根基三大核心方向,持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红山大地徐徐展开。
科技兴土破局,庭院经济点亮农家致富路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为破解传统农业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农药残留风险大等难题,红山区将先进技术装备引入田间地头,把八爪科技除草机采购项目纳入本年度农业机械化重点推进计划,计划在红庙子镇、文钟镇率先推广应用。此前,红山区已联合八爪科技生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多轮评估,确认该设备在提升除草效率、降低人工投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方面优势突出,完全契合“科技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要求,将为当地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红山区深挖乡村“微资源”,以农家庭院为切入点,锚定“五小业态”(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服务)推出“庭院经济”发展战略,出台《2025年庭院经济方案》,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养、手工艺品加工等业态。如今,曾经的“闲置角落”变身“增收宝地”,农家庭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 “聚宝盆”,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
品牌赋能增效,“红山好物”架起城乡互通桥
为了让红山区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精心谋划了“乡村振兴红山优品好物节”系列活动,并与商场建立长期合作,在其核心区域打造“红山乡味与好物节”主题展销区。不同于传统展销模式,该展销区创新采用“场景化陈列+沉浸式体验”设计,将绿色果蔬、有机粮油、特色干货等农产品与红山文化元素深度融合,让城市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同时,感受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红山区还联合红山区融媒体中心精心拍摄宣传短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提前滚动播放,不仅生动展现了农产品的天然品质与乡土风味,更系统解读了“红山优品”的品牌发展战略与产品优势。据了解,展销产品均来自红庙子镇、文钟镇的特色农业企业,凭借“天然、健康、原生态”的核心优势,赢得了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按照规划,红山区计划全年举办四次大型展销会,持续将乡村优质农产品推向城市市场,既满足了城市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搭建起城乡产销对接的“快车道”。
资金精准滴灌,衔接资金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保障是核心。红山区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以衔接资金为 “核心引擎”,通过 “强化管理、优化布局、创新机制”三措并举,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为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红山区组建专业调研团队深入镇村,全面摸清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项目进行多轮论证评估,推动衔接资金向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助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自2021年以来,红山区已向红庙子镇投入约3300万元衔接资金,覆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备采购、农业企业扶持等领域,实施项目23个。这些资金不仅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升级,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帮助当地打造起特色产业集群,为脱贫户、监测户构建起稳定增收平台,助力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为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产业根基。
如今,行走在红山区的乡村田野,科技赋能的农田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庭院错落有致,产销两旺的品牌项目活力满满。下一步,红山区将继续深化“以城带乡”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城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深度融合,奋力书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