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益生菌、漱口水、牙膏,这些产品还能清除幽门螺杆菌?最近,不少网络平台上都在销售“清幽”产品,号称能“快速清除幽门螺杆菌”“1周见效”,甚至以替代药物治疗为噱头,销量火爆。然而,线上火爆的产品,线下却踪迹难寻。这些“清幽”产品真的有效吗?为何线上线下差异如此之大
益生菌、漱口水、牙膏,这些产品还能清除幽门螺杆菌?最近,不少网络平台上都在销售“清幽”产品,号称能“快速清除幽门螺杆菌”“1周见效”,甚至以替代药物治疗为噱头,销量火爆。然而,线上火爆的产品,线下却踪迹难寻。这些“清幽”产品真的有效吗?为何线上线下差异如此之大?是否存在消费陷阱?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线上热销
“清幽”益生菌标榜“1周见效”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并通过破坏胃黏膜引发一系列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胃部疾病,甚至与胃癌相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原。
记者发现,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幽门螺杆菌”,主要推荐的都是益生菌产品。这些产品的宣传极具吸引力,广告页用大号字体突出显示具有“清幽”效果。例如某款进口益生菌宣称调理6周后,幽门螺杆菌检测将转阴;另外一款进口益生菌产品则强调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某款国产的产品宣称“抗幽”专用。
这些产品售价在70元至300余元不等,部分产品月销量高达数万单。一款售价152元的国产品牌“清幽菌”销量位居榜首,销售页面显示“1万+人付款”。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这家店铺的客服。“单独服用我们的益生菌就足够,一般1周就能见效,不需要再吃‘四联’药。”客服给记者明确保证。
另一家店铺的客服相对谨慎些:“建议您配合医生开的‘四联’药一起服用,这样效果会更好。”但当记者要求其提供具体的疗效数据时,这名客服只是反复强调“很多老顾客都反馈不错”。
记者注意到,消费者的留言评价不一。一部分人反馈积极:“配合药物服用后,复查转阴了。”但也有大量质疑的评价:“价格虚高”,“宣传一周见效,实际用了一个月仍然感染幽门螺杆菌”。有用户直言“更像是心理安慰”。
“因为担心‘四联’药物伤胃,我选择了服用益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袁先生尝试过两款益生菌,但两周后检查发现仍未变阴性,最后到医院就诊才治愈。
除了益生菌产品,各类标榜“抗幽”的牙膏、漱口水线上销售也很火爆。记者搜索发现,这些产品既有国产的,也有海外进口的,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进口品牌主要以科技成分为卖点,国内产品则更倾向于宣传中药抑幽概念,标榜更适合国人的口腔环境。实际体验到底如何?消费者的评价差异显著。一些人表示:“配合着药物治疗后,口腔异味减轻”“刷完牙后确实感觉清爽”;更多人则留言反映产品效果存在夸大:“和普通的漱口水没啥区别,价格却贵了一倍,感觉像是智商税”“用了半个月,复查却依然是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王女士表示,顾忌到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她曾购买使用过包括牙膏、漱口水的“清幽套装”。她说:“按广告说的,我一次不落地坚持使用了一周,但复查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仍然呈阳性,只是觉得口臭症状略有缓解。”
■线下少见
走访40家药店超市均未见到
与线上的火热相比,实体店中难寻“清幽”产品踪迹。记者走访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30家药店、10家规模不小的超市,均未找到类似产品。在东四附近的一家连锁药店,记者询问是否有能“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益生菌产品时,店员说:“我们这里只有‘四联’药和检测试纸,‘清幽益生菌’没听说过。”
他转身指了指保健品货架,“那边有普通益生菌,但和幽门螺杆菌没有关系。”提起电商平台热销的“抗幽牙膏和漱口水”,他摆摆手,说道:“漱口水、牙膏顶多去口臭,治病还得靠药。”
在朝阳门附近一家药店,听说记者想找“抗幽益生菌”,店员从柜台里翻出一盒进口益生菌粉表示:“它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的,但配着‘四联’药服用,能缓解胃胀。”见记者犹豫,她又补了一句:“这牌子回头客多,有些患者担心吃药伤胃,加点益生菌舒服些。”当被追问是否有专门“清幽”的益生菌时,她说:“我们进货首先要看批文,那些产品连‘药准字’都没有,谁敢卖?”
在西单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日化区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品牌的牙膏和漱口水。记者发现一些产品标注有“抗菌”“深层清洁”的字样,但并未发现任何宣称能“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商品。“我们只有普通牙膏和漱口水,倒是能除口臭,但从没听说过什么能‘杀’幽门螺杆菌的。”超市的工作人员说。
■医生说
疗效并无依据别盲目使用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邵琳琳表示,益生菌在单独杀灭幽门螺杆菌方面的临床证据不足。幽门螺杆菌治疗需联合多种药物,最主要的是“四联疗法”——这是一种疗程为14天的标准治疗方案,包含1种抑酸药、1种铋剂(胃黏膜保护剂)和两种抗生素,通过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和联合杀菌以根除细菌。另外,还有一种选择是“二联疗法”,即使用抗生素药物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
“益生菌仅能作为辅助手段,用于缓解抗生素带来的肠道菌群紊乱,而非直接杀菌,无法替代正规药物。”她提醒,服用治疗幽门螺杆菌“四联”或“二联”药物,对大多数患者的副作用轻微,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基本能耐受,患者不必过度担心。
此外,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于胃部,口腔中虽可能携带少量幽门螺杆菌,但单纯依赖漱口水或牙膏无法根治感染。“漱口水和牙膏消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清幽”产品,邵琳琳提醒,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重视,但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胃癌,所以不要过度恐慌或冲动消费,盲目使用“清幽”产品可能延误病情。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养成清洁消毒餐具、不饮用生水等良好卫生习惯。”邵琳琳建议,如果家中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其他人要避免与其共用餐具,尽量实行分餐制,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定期对餐具高温消毒,杀灭残留细菌。
■律师说
已有直播间因夸大功效被罚
从事医药卫生法律研究的资深律师万欣表示,商家销售“清幽”产品需根据具体类别办理相应资质,消费者购买前建议查验商家资质。如果益生菌属于食品范畴,商家需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宣称医疗功效的牙膏或漱口水需按医疗器械管理,商家应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混淆产品类别或缺乏资质将构成违法违规经营。”他表示。
对于商家宣传的“清幽”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例如普通食品类益生菌如果宣称“治疗功效”,或未取得医疗器械批文的牙膏标注“抑菌率99.9%”,均属违法违规行为。万欣提到,此前我国已有部分线上直播销售的“清幽”产品,因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等问题受到行政处罚。
万欣建议,消费者如果遭遇欺诈或质量问题,要保留购买凭证、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并向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针对“清幽”产品线上热销的乱象,万欣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益生菌类国家标准,明确医用漱口水等产品分类;电商平台需加强资质审查,下架无证商品;监管部门应畅通投诉渠道并加大执法力度,对虚假宣传、资质不全的商家从严处罚。本报记者 柴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