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重庆市中医院骨科的诊室里,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王加俊化身“木工”,指尖翻飞间,一块块杉树皮被精心打磨、塑形,最终变成贴合患者肢体的正骨夹板。一旁的患者抚摸着这特殊的“康复神器”,忍不住感叹:“没想到杉树皮还能做夹板,体验很不错!”这充满巧思的诊疗视频画面,在抖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在重庆市中医院骨科的诊室里,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王加俊化身“木工”,指尖翻飞间,一块块杉树皮被精心打磨、塑形,最终变成贴合患者肢体的正骨夹板。一旁的患者抚摸着这特殊的“康复神器”,忍不住感叹:“没想到杉树皮还能做夹板,体验很不错!”这充满巧思的诊疗视频画面,在抖音号上的播放量突破200万,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这并非偶然的技术展示,而是重庆市推动中医药宣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宣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其中与《中国中医药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报社协调联动的举措,更是为巴渝中医药“发声”搭建了关键平台,让诊室里的银针、田埂间的药材、校园里的香囊都成为巴渝中医药的“代言人”,为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报同心打造中医药新闻宣传主阵地
“业务推进到哪里,宣传就跟进到哪里;亮点产生在哪里,宣传就聚焦到哪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中药事业发展处处长黄春说,“中医药宣传工作不能悬在空中,要扎进老百姓的烟火气里。”
近年来,重庆始终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目标,建立多方参与的宣传阵地,为中医药的新闻宣传铺就充满民生温度的底色。当前,重庆已建成“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中医药服务圈,100%的区县设立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100%的社区、乡镇设有中医馆;建成21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成19个市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和12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共同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宣传集群,为中医药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阵地支撑。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以订阅《中国中医药报》为抓手激活内部活力的实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两年,该院《中国中医药报》订阅量稳居全市前列,不仅为每个科室、每个专科、每位名医都配备了报纸,更通过“阅读+创作”双向激励,让报纸成为提升职工能力的“活教材”:院内建立通讯员队伍与稿酬制度,引导临床科室人员从报纸中学习专业宣传思路,主动挖掘身边的中医药故事。
该院通讯员谭晓介绍,2024年以来,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数量从120条每年增长至220条每年,增幅达83.3%,除资讯外的原创内容比例更从17.4%跃升至61.2%,成功打造“中医说”“杏林回声”“本草食趣”等特色专栏,部分专栏还配合医院中心工作打出“组合拳”,让宣传效果与业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重庆打造的宣传队伍,更是让宣传有了“源头活水”。不仅培养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6名,市级专家64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普宣讲团队,还重点发展《中国中医药报》重庆记者站通讯员队伍,目前75名通讯员已实现全市各区县全覆盖。他们把区县中医药的特色技术、基层村医的感人故事,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宣传素材。
在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的山间小路,通讯员侯巧姣与74岁村医骆刚廷的相遇,让她读懂了基层中医的坚守。药箱里为怕扎针孩子准备的糖果、出诊时摔破又粘好的药箱……这些浸着烟火气的细节,被侯巧姣巧妙编织,化作她笔下动人的中医故事。
“我们的笔既要写清政策的‘高度’,把顶层设计的蓝图讲明白;更要抓住民生的‘温度’,把百姓身边的故事写透彻。”侯巧姣说,自己每次写稿前都会翻一翻《中国中医药报》,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宣传经验,再结合重庆本地特色找切入点进行挖掘。这种“向上学习、向下扎根”的状态,正是“与报同心”打造主阵地的核心力量。
与报同情把中医药故事写深写活
2025年,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针灸康复中心主任杨俊荣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做好这一典型人物的主题宣传,长寿区中医院通讯员赵先将笔尖对准诊室一线,多次利用诊疗间隙蹲点针灸康复中心。他记录下杨俊荣为缓解患者紧张,常备在推车里的水果糖;捕捉到自闭症患儿为表达感谢,特意送来的发夹——这些藏在银针草药间的细碎温暖都被完整收录进《杨俊荣:用银针为诊室“织”出家的温度》文章中,让医者仁心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画面。
“好的报道从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能触摸到医者的初心,闻的到草药的清香,更装得下患者的心声。”赵先的这句话,正是重庆中医药宣传工作追求“见人见情”的生动展现。
“骆刚廷村医的药箱、杨俊荣主任的糖果,这些都是重庆中医药最动人的符号,需要用专业的笔触传递给全国。”黄春介绍,近年来,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调研共行、故事共挖、情感共振”的方式,让重庆中医药扎根民生的本地实践,成为全国都能读懂、可借鉴的鲜活范例。
在专栏共建上,双方联合报送开展“寻找良方妙技”调研活动,报社记者与重庆当地通讯员组成采访组,深入忠县、南岸等多个区县,走进基层卫生院、民间诊所与非遗传承工作室,报道巴渝中医药的民间好医好方。
蹲点忠州纯针刀技术的诊疗现场,记录这项百年技艺如何解除患者软组织粘连;随访忠县三汇镇中心卫生院,见证何氏经络清根术传承人何远伦用独特针法为患者缓解“富贵包”困扰;走访南岸区龙贻弘诊所,挖掘百年王氏“精微”脉法如何改善失眠患者生活……他们用脚步丈量巴渝大地的中医药脉络,用文字将民间技艺的传承故事与临床实效一一还原,让藏于区县、隐于民间的“良方妙技”有了清晰的“纸上身影”。
与报同行促“声量”转“实效”
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报》携手的宣传实践,不仅让重庆中医药的“知名度”节节攀升,更转化为“惠民生、促产业”的实实在在成效。
围绕当下妇幼健康的热点,通讯员邹平、范贤容将目光投向重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在一次次走访中,他们发掘出中医药智慧在当地妇幼健康领域的生动延伸。
写作过程中,如何让数据“活”起来,让妇幼健康领域的中医药故事更有温度,成了两人反复琢磨的问题。最终,他们决定用“故事+数据”的方式,将刘阿姨的便捷就医经历、张奶奶的基层治疗日常等患者就医故事,与预约率、配送时间等数据深度结合,让读者既能看到中医药赋能妇幼健康的实效,又能感受到背后的民生温度。为确保细节真实,他们先后5次与医院核对数据,2次采访王女士一家,甚至跟随10余名儿童体验诊疗过程,只为还原最鲜活的场景。
当《中医药点燃妇幼健康新引擎》在《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刊发那天,他们收到了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发来的医护人员争相传阅报纸的照片。“其实不是我们写得好,是中医药惠民的实践本身就足够动人。”邹平说,“我们只是把基层的探索、百姓的笑容如实写进报道里,而这些文字又成了其他地区推进妇幼中医服务的参考样本。”
这份“声量转实效”的价值,在产业发展领域同样凸显。渝中区白象街、璧山区秀湖水街等中医药特色街区,经报道后成为打卡地,有效拉动旅游消费;石柱黄连、秀山银花等地理标志产品,借助《中国中医药报》的权威报道,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让“重庆药材”走向全国。
如今,位于石柱县黄水镇的黄连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黄连交易的“风向标”和最大集散地。该市场年交易量超过4000吨,占全国交易量的90%,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开发高附加值产品80余个。“目前石柱黄连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土家山寨的‘小黄连’连通了‘大市场’,登上了‘大舞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华说。
不仅如此,自2025年起,《中国中医药报》还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深度合作,精心打造“二十四节气应时药膳”系列视频,截至目前已推出17期。从年初小寒节气的暖心腊八粥到立秋节气的润燥川贝糯米梨,每一期视频都紧扣节气养生需求,用直观的制作过程、易懂的养生知识,让“应时吃药膳”的理念走进大众生活。
在“五一”旅游旺季期间,当地一家主打药膳的农家乐,因节气药膳宣传吸引了大量游客,营业额同比增长30%,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增收”的双向共赢。
如今,这份“声量转实效”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领域——它是中医药文化“活”在日常的生动证明,更是以宣传为纽带服务民生的有力答卷。这份重庆在中医药宣传与实践中积累的“本土经验”,也让浸润着巴渝烟火气的“中医药温暖”传递得更远、更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