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以为自己稳得住,谁成想开场那句“华仔哥”直接点燃了全网的吐槽引信。
直播那一夜,李好的脸色比南京冬天的雨还凉。
他站在镜头前,手里没剧本,心里有点虚,弹幕刷得比高铁还快。
原本以为自己稳得住,谁成想开场那句“华仔哥”直接点燃了全网的吐槽引信。
那种感觉,就像你考场上写错名字,被全班同学当成段子讲三年。
弹幕一波接一波,气氛比春运抢票还刺激。
刘德华粉丝的眼神,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冷得让人想关WiFi。
演唱会翻车这事儿,别说李好,半个娱乐圈都看呆了。
江苏卫视的“一哥”,怎么说垮就垮了?
明明手上有《一站到底》这么硬的节目,粉丝基础厚到老少通吃,怎么就成了全网的表情包?
你回头想想,运气和时代的风口,真没谁能一直踩在浪尖。
李好混娱乐圈二十年,湖南台“陪跑”多年,何炅、汪涵、谢娜、李维嘉,哪个不是一呼百应的存在?
李好当年更多是“有镜头没话语权”,资源永远轮不到他。
等到快30,90后都开始冒头,留给李好的机会就像彩票大奖,转瞬即逝。
他当初跳江苏卫视,怎么看怎么像一场豪赌。
湖南卫视那种“内卷”,不是一般人扛得住的。
江苏这边正缺人,他带着那一身“老本行”扎进来,结果节目一火就是十几年,金话筒奖到手,成了台里顶梁柱。
那时候,江苏卫视靠他撑着,别说流量,连台风都跟着他变。
谁能想到,疫情成了分水岭。
电视圈转眼成了“冷门专业”,线下活动全线停摆。
李好倒也够灵,立马转型直播带货。
淘宝、天猫、聚划算,轮番上阵。
他不像那帮网红主播靠刷脸,自己选品、自己砍价、自己搭团队。
直播间里唱歌、讲段子、推产品,台上的那点专业劲儿全用上了。
首年五十多场,两千多款货,粉丝蹭蹭涨,虽然比不上李佳琦那种流水线模式,但胜在稳扎稳打,电视和电商两头开花。
有意思的是,直播和主持那是两套玩法。
主持要藏锋,直播要抢镜。
李好原本想两边都混个脸熟,结果翻车那天,所有短板一起爆雷。
他本想露个脸,给自己加分,结果一口“华仔哥”让粉丝炸了锅,互动环节又卡壳,刘德华的气氛被他带偏。
主持人变成背景音,镜头下的网友恨不得冲进屏幕替他接话。
你说,主持人掉链子,网友能不揪着玩梗?
互联网的记忆力,专治一切侥幸心理。
道歉直播那波操作,更是一言难尽。
李好在抖音边认错边收打赏,弹幕瞬间变成“带货现场”,网友骂声一片。
江苏卫视那边,资源直接缩水,节目组也低调得像没发生过这事。
娱乐圈就是这么现实,一夜之间,台柱子就能变边角料。
你看现在的李好,直播继续做,综艺还在上,但声音小了很多,动作也谨慎得多,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棉花上。
说起来,李好这套“吃苦耐劳”的老路数,搁以前绝对能混出头。
湖南永州的小子,家里没背景,靠熬夜啃书、死磕专业,硬是卷成了主持圈的门面。
这种奋斗史,随便拎出来都能拍成一部“逆袭爽剧”。
可时代变了,观众变了,流量和专业的权重,谁都说不清。
你看姚明,退役后转型当篮协主席,天天被人拿放大镜看;梅西世界杯前被骂国家队拖油瓶,一夺冠又成“人间真神”。
互联网的嘴脸,变脸比翻书还快。
其实李好翻车这事,和体育圈那些被全网“围观”的名场面异曲同工。
NBA球星哈登,场上三分手感爆炸,场下一个夜店视频就能让他掉粉无数。
体育和娱乐都一样,大家爱你时举高高,失误就能让你一夜跌到底。
观众手里的“流量放大镜”,盯得别人芝麻大小的瑕疵,却总爱忽略自家西瓜掉地上的声音。
再说深点,这事背后还有文化冲突。
老一套主持人讲究敬业、台风、控场能力,讲究藏锋收敛;而直播带货就是谁热闹谁出头。
两套标准一碰撞,李好这个“全能型男”就被架在了流量和专业的十字路口。
观众的期待值早就飘到天花板,你要是有一丝一毫的准备不足,立马变成全网反面教材。
说白了,李好低头认了,继续回去做自己的《一站到底》,直播也没断,但再没了“高调王者”的派头。
春晚无锡分会场露脸,表现平稳,观众不再大喊“社死现场”,但也没人指望他再掀什么风浪。
也许娱乐圈的规则就是这样,专注一行能走远,想两头通吃,翻车只在一瞬间。
写到这,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熟悉?
想想那些曾经的体坛名将,巅峰时刻风光无限,转型路上处处暗礁。
娱乐圈和球场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谁都可能有高光,谁也得提防下一次全民围观。
李好的故事还远没到“剧终”,只是现在,没人能保证下一个热搜会不会又是他的名字。
说到底,谁又能一直踩在风口浪尖?
专业和流量,这对难兄难弟,几乎成了每个主持人和运动员的必修课。
你觉得,李好这样的“翻车”还会再次上演吗?
留言区见,咱们边聊边看戏。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