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期(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及,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人民币。这个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的推广期。中期(到2030年):大多数国际机构(如摩根士丹利、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
低空经济的未来产业规模可以被概括为:一个具有万亿级人民币潜力、并可能催生新巨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规模的增长将不是线性的,而是随着技术、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成熟,呈现指数级扩张的态势。
一、 产业规模的整体预测
综合各国咨询机构、政府部门和行业领袖的预测,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共识如下:
短期(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及,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 1.5万亿人民币 。这个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的推广期。中期(到2030年):大多数国际机构(如摩根士丹利、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将达到 3000亿至5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份额预计将占到1/3甚至更高,即万亿级人民币(1-1.5万亿) 的规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开始大规模商用。长期(到2040-2050年):市场进入全面成熟期。届时,低空飞行将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和物流方式。产业规模将迈向 数万亿甚至十万亿级人民币 ,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其地位堪比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二、 产业规模的构成:一个多层蛋糕
低空经济的巨大规模并非单一来源,而是一个由多层市场构成的“蛋糕”。
第一层:核心产业(直接规模)
这是由航空器研发、制造、销售和直接运营带来的市场规模。
航空器制造:eVTOL、无人机、直升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预计到2030年,全球eVTOL年销量将达到数万架,单机价值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人民币不等。运营服务:提供空中出行(“空中出租车”)、物流配送、航空作业(测绘、巡检)等服务的直接收入。第二层:基础支撑产业(间接规模)
这是为核心产业提供支持和保障的领域,其规模同样巨大,甚至可能超过核心产业。
智能基础设施:这是当前最大的投资热点和规模来源之一。包括:起降场网络(Vertiports):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这相当于新建一个“空中机场”网络。“低空高速”网:通信网(5G-A/6G)、监视网(雷达、ADS-B)、气象网和能源补给网(充电/氢能源站)的建设。产业链上游:新材料:碳纤维复材、轻合金等。核心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飞控系统、导航系统(高精北斗/GPS)。软件开发:飞行调度系统、空域管理平台、仿真系统。第三层:综合应用产业(衍生规模)
这是低空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后,催生出的全新商业模式和市场,其潜力难以估量。
新消费市场: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私人飞行、飞行体验馆等。社会服务升级:智慧城市管理(如空中消防、警务巡逻)、紧急医疗救援(如无人机送血、eVTOL送医)、环保监测等效率提升带来的社会价值。赋能千行百业:极大提升物流、农业、工业(电力、石油管线巡检)等行业的效率,其产生的 “降本增效”价值将远大于前两层的直接经济规模。三、 驱动万亿级规模的关键因素
巨大的需求替代与创造:替代需求: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替代部分地面交通(如高端商务出行、紧急通勤)和传统通航业务。
创造需求:开辟全新的时空利用维度,催生过去根本不存在的消费和应用场景(如无人机快递直达阳台、跨海跨湖快速通勤)。
极强的产业带动能力:低空经济产业链条极长,能带动新材料、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新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效果。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在中国,低空经济被明确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在通过政策、资金和项目进行全方位扶持,这种推力是产业规模实现跃迁的关键保障。技术融合的乘数效应:低空经济不是单一技术,而是“航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大融合。电池技术的进步、AI飞控的成熟、5G网络的覆盖,共同为这个产业提供了爆发的基础。结论与展望
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可以总结为:
短期看基建:未来3-5年,产业规模主要由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驱动,这是最确定、最先兑现的环节。中期看运营:5-10年内,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航空器数量增长,运营服务的收入将成为市场规模的核心支柱。长期看生态:10年后,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形成一个由制造、运营、服务、衍生应用共同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其最终规模将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并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总而言之,低空经济绝非概念炒作,而是一个有着清晰路径和巨大市场空间的未来支柱产业。它有望复制甚至超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奇迹,成为下一个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来源:尼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