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宝安一家代工厂老板一边刷着手机上的排产表,一边吐槽:原本两条产线,现在加到四条,订单还是排到年底。
“激光雷达现在就像十年前的锂电池,谁手里有货谁就是大爷。
”
深圳宝安一家代工厂老板一边刷着手机上的排产表,一边吐槽:原本两条产线,现在加到四条,订单还是排到年底。
这不是段子。
国内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上半年销量直接翻番。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口径:202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破2000亿人民币,中国占三成,激光雷达需求年复合增速50%打底。
为什么突然爆了?
外卖盒子大小的配送机器人、商场里自己坐电梯的清洁机器人、医院里顶着药箱跑的物流机器人,统统得靠激光雷达“看路”。
以前一台进口16线雷达两万八,现在国产直接干到四千块,性能还更皮实。
价格腰斩,需求就井喷。
三家A股公司已经把“红利”写进财报:
永新光学
做光学转镜和收发模组,听起来冷门,却是激光雷达的“眼角膜”。
半年报里机器人+车载激光雷达收入涨80%,原因简单粗暴:国产替代。
以前转镜靠日韩,现在永新良率拉到95%,成本砍一半,海外Tier1也开始回头询价。
长光华芯
VCSEL和SPAD芯片,相当于激光雷达的“心脏”。
别小看这两颗小芯片,功率、寿命、抗温漂全靠它。
公司把工业级可靠性测试从1000小时拉到3000小时,直接对标德国标准。
下半年开始批量出货,订单排到了明年Q2。
万集科技
卖的不是裸雷达,是“雷达+算法”打包方案。16线激光雷达+自研SLAM,一套下来比同行便宜30%,校园巡检、零售配送复购率超过70%。
最新动作是把雷达体积再缩小30%,塞进扫地机器人肚子里,价格打到千元级。
增量信息来了:
1. 出口潮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激光雷达出口额同比涨60%。
深圳一家头部厂40%收入来自海外,亚马逊仓库机器人、欧洲清洁车都在用国产雷达。
永新光学的转镜已经进了20多家海外OEM的BOM表。
2. 标准落地
2023年工信部出了《服务机器人激光雷达通用规范》,可靠性测试、电磁兼容、寿命指标全写死。
长光华芯的芯片一次性通过新标,认证周期从6个月缩到3个月。
万集科技在深圳南山医院试点,95%场景一次通过验收。
3. 新场景
“双碳”催生的智慧城市项目,无人机巡检、垃圾分拣机器人、河道监测船全上了激光雷达。
Statista预测,这块需求2025年能占机器人雷达总市场的25%。
永新光学和DJI联合开发低功耗固态雷达,能耗降30%,订单已经排到明年。
4. 资本加注
CB Insights数据:2022年中国激光雷达初创融资12亿美元。
万集科技自己掏1.5亿砸AI雷达研发,目标2025年服务机器人市占率15%。
二级市场也给面子,三家A股年内涨幅30%-50%不等。
风险也有:固态雷达良率还在爬坡,Velodyne、Luminar也在降价抢市场。
但逻辑没变——只要机器人继续“睁眼”,激光雷达就是刚需。
一句话总结:现在不是怕贵,是怕没货。
来源:Z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