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至9日,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传薪 致远——博物馆教育的多元可能”工作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48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博物馆教育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与创新实践中的新路径。
曾衡林
5月7日至9日,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传薪 致远——博物馆教育的多元可能”工作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48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博物馆教育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与创新实践中的新路径。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核心载体,正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而湖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以马王堆汉墓、里耶秦简、炭河里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构筑起璀璨的历史星河。如何让这些承载着湖湘文明密码的文物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实现博物馆从“文物宝库”向“教育殿堂”的跨越,成为新时代湖南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湖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2 处,备案博物馆达 200 家,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文博网络。湖南省博物馆依托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打造的 “辛追夫人”系列展览曾创下年均百万观众的纪录;长沙简牍博物馆以里耶秦简为核心,开发出“简牍里的中国”研学课程,成为全国文博教育品牌。近年来,湖南持续推进“博物馆进校园”“非遗传承人驻馆”等项目,通过流动展览、数字巡展等形式,将文博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年均开展教育活动超 2000 场,惠及青少年群体超百万人次。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博物馆教育仍面临结构性矛盾。首先,资源整合存在壁垒,省、市、县三级博物馆尚未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部分基层场馆因资金、人才短缺难以开展深度教育活动。其次,数字化转型进程滞后,虽然湖南省博物馆等头部场馆已开发 VR 观展系统,但多数中小型博物馆仍依赖传统展陈方式,难以满足年轻群体的体验需求。此外,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差异化设计,互动性、体验性内容供给不足。
深化博物馆教育功能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多元参与”的立体化发展路径。在资源整合层面,建议建立省级文博教育联盟,统筹文物资源、专家团队和社会资本,打造覆盖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例如,可围绕青铜文化、陶瓷工艺等特色资源,开发“湘楚匠心”系列研学产品。
在技术应用方面,应加快推进文博数字化战略。依托湖南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设全省统一的数字文博平台,通过AI导览、元宇宙展厅等形式,实现文物的“活态”呈现。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需求,为个性化教育服务提供支撑。
在社会参与维度,需完善多元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企业与博物馆共建实践基地,支持文创企业开发教育衍生产品;建立专业志愿者培训体系,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教育能力的讲解队伍;探索“博物馆 +”模式,与文旅、教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深化,不仅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通过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内容,能够让湖湘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增强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高质量的博物馆教育还能带动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博物馆事业应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改革大局,以创新驱动激发文化活力,以系统思维构建教育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承载千年文明的湖湘文物真正“开口说话”,让博物馆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