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营商环境是发展的关键支撑。即日起,“今日闵行”与区人社局合作推出“乐业在闵行”系列报道,看闵行如何以人社“软服务”,提升区域发展“硬实力”——
“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如何助力便利求职?全市首家一站式零工市场有何特色?“五一”调解组织网络何以直击传统调解体系难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营商环境是发展的关键支撑。即日起,“今日闵行”与区人社局合作推出“乐业在闵行”系列报道,看闵行如何以人社“软服务”,提升区域发展“硬实力”——
一只葫芦能为就业带来什么?越过堆满葫芦制品的工作台,闵行区非遗套板葫芦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洋望向窗外:绿色绒毛褪去,外壳变得坚硬光滑,葫芦即将迎来最好的收获季。
第一次接过葫芦,小磊的世界也变成了两只相嵌的金色圆球。因智力障碍,他只有几岁孩童的智商。他先是画了一只苹果,又在下面加上一艘战舰。海水翻涌,旗帜被风吹起。
在全职妈妈陆颖瑾的手中,葫芦画上了两只相叠的小熊。“我刷到过卖葫芦工艺品的直播间,很受年轻人欢迎,几分钟就售空了。”女儿坐在她的身边,葫芦躺在母女俩的掌心。
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古美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非遗葫芦纳入“技能加油站”的培训项目,面向残障人士与健康人群分别开设12周、每周一次的公益培训课。从社区授课到作品变现,葫芦扣上了实现就业的微小一环。
残障人士找到了“新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时针指向九点,郭海洋因为早高峰迟到了。当他气喘吁吁地站在“阳光之家”的教室门口,小亮指着他的衣领,一只吊牌翻在外面:“老师,你的衣服穿反了。”教室里的学员都笑了。
很快,葫芦和铅笔被发到每个人的手中,一些学员发出兴奋的呜呜声。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传统的就业通道对他们关闭了。但幸运的是,依然有新鲜的空气涌进来,“技能加油站”便是这样一扇窗户。
这是残障人士班的第一堂非遗葫芦课。郭海洋在白板上画了一片叶子:“这是最基础的图案,大家可以先试着画一画。”学员们埋下头,用铅笔在葫芦表面打上底稿。郭海洋来到学员们中间,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齐:有人画了叶子,有人画了苹果,也有人只画了凌乱的线条,说“这是一片大海”。
第一节课后,残障人士学员的作品
小张患有轻微的精神疾病,不发作时与健康人没有区别。此前,他一直跟着另一个非遗葫芦班上课,进度比残障人士班的其他学员要快些。“我会提前把参考图下载到手机里,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喝、孙悟空大闹天宫。”小张说,拿起烙笔,画面好像活了过来,“孙悟空的眼睛不是眯起来的,而是在眨动”。
郭海洋看到了这份天赋,给了小张一台烙画机和几只葫芦,鼓励他回家继续创作。每画完一个,小张的父母都会将其展示在壁柜里,如今已经有了十几只葫芦。“如果画得好还能卖出去,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小张说。
“阳光之家”教室的展柜,学员作品和老师的并排
“葫芦虽小,背后的业态却很丰富,每个人都能在这根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郭海洋说,“手笨的掏籽,手巧的编绳,擅长画画的做彩绘烙画”,一旦找到了位置,就能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有失业人员,也有自由职业者
短短两周就有作品产出
相比于尚处起步阶段的残障人士班,健康人群班在6月底就已开班。令郭海洋惊讶的是,有学员在第二周就产出了接近售卖标准的作品。
上课的第二周,汪浪在葫芦上画了哪吒
丸子头、黑眼圈,哪吒在葫芦上咧嘴笑着。这幅作品来自汪浪,一位从事书法教培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我的工作时间在孩子们放学后,白天反而很空闲。”汪浪觉得,多学一项技艺也许意味着多一份额外的收入。
对失业者而言,另一条职业发展的新道路正向他们敞开。陆颖瑾是一位家住古美的全职妈妈,暑假期间常带着女儿一起上课。“在刷到的短视频里,葫芦还能做成动物、鸡腿等各种形状。”陆颖瑾曾尝试在直播间下单,但排到她的号码时显示已经售罄,这让她看到了“小葫芦”背后的“年轻市场”。
就如非遗葫芦课的报名通知中所写的,“推动学员作品市场化,助力学员实现灵活就业或居家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也正是古美路街道将其纳入“技能加油站”的初衷。古美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曹婉认为,这相当于一个时间弹性、强度可控的小型“零工市场”,通过“技能加油站”的培训,一个葫芦、一支烙画笔、一张书桌就能形成微小的就业场域。
但“有手艺、有作品”还不够,相应的变现渠道同样重要。在曹婉看来,许多学员都苦于“无品牌、无销路”,缺少低成本、零库存的变现通道,“技能加油站”要实现的就是从社区授课到作品变现的“关键一跃”。
在这里,优秀学员的作品将直接通过郭海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匠心工坊”展销平台进行销售,加入“非遗传承人孵化计划”的学员还会拥有参与商业订单制作的机会。
“掌握葫芦核心工艺技术的同时,我们希望学员能学习到手工艺品定价策略、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对接等实用知识,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曹婉相信,“技能加油站”将实现“教学—验收—变现”的有效衔接。
在最新的作品里,汪浪画上了《浪浪山小妖怪》的师徒四人。这构成了某种奇妙的隐喻:当他们重新勇敢出发,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企业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
未来课程清单还将扩容
“技能加油站”带来了全新的就业机会,也同样反哺了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要将葫芦工艺品进一步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把产业托举起来。”2023年,郭海洋将个人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古美,将非遗葫芦带入社区。
曾晓燕正在葫芦上创作
在年轻学员的作品中,郭海洋也获得了新的灵感。“我之前是一位设计师,孩子出生后成了全职妈妈。尽管已经离开设计行业多年,但美术功底还在。”45岁的曾晓燕觉得,葫芦彩绘可以与工艺美术结合,成为一种实用艺术。课堂上,她创作了许多新奇的作品:有葫芦画上敦煌的九色鹿,掏空做成容器;也有葫芦通体绘制小花,一只黑白花纹的小鸟破壳而出。
“这是一种双向的需求:求职者期待拥有技能培训、拓宽收入的渠道,企业或工作室也希望寻找相应的人才,解决产品单一的问题。”曹婉表示,古美路街道是闵行首个将非遗项目教学和残障人士就业纳入“技能加油站”的街镇。这种探索不仅基于古美大型社区聚集、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的特点,更是看到了非遗传承痛点和区域产业的人才缺口。
全市首家“技能加油站”在七宝启用
“我们鼓励街镇精准对接群众技能提升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挖掘辖区内培训资源和岗位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培训服务品牌。”区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张继认为,这是“技能加油站”由试点向全区铺开的重要切口。2025年4月,上海市首家“技能加油站”在七宝镇皇都社区就业服务站启用,首期推出“AI工具应用培训”课程,便是考虑到辖区居民对数字化技能、新兴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
下一步,“技能加油站”还将如何发展?4月发布的《“技能加油站”培训项目清单》已经揭开了未来的一角:不仅覆盖人工智能、直播电商等前沿领域,还融入插花艺术、传统茶艺品鉴等生活技能课程。
这份清单将会越来越丰富。在曹婉的设想中,古美社区能与茶艺学校联合推出课程,也能提供美甲等“生育友好岗”培训。她期待着“课程内容可以更多元,面向的人群也能更广阔”。
记者:陈奕宁
初审:徐宇扬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