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已至,又有一批小朋友升入了幼儿园大班,随之而来的是“幼小衔接”的现实问题:“班里少了一半人,我们要不要也去上‘幼小衔接班’?”“孩子零起点入学,会不会跟不上、被‘分层’?”“有专家说提前学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是真的吗?”……
海报制作:王璟瑄
新学期已至,又有一批小朋友升入了幼儿园大班,随之而来的是“幼小衔接”的现实问题:“班里少了一半人,我们要不要也去上‘幼小衔接班’?”“孩子零起点入学,会不会跟不上、被‘分层’?”“有专家说提前学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是真的吗?”……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教育+”直播栏目中,连线采访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心理学院副教授殷飞,围绕“幼小衔接”的真正内涵展开对谈,殷飞老师在直播中给出了“幼小衔接”的正确打开方式。
记者整理了访谈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与读者共享。
学习与拥有快乐童年并不矛盾,家长不要被裹挟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们的困惑焦点是,该不该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
“幼小衔接不需要这么焦虑。”殷飞说。家长之所以纠结,并非真的觉得孩子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而是因为“别人学了,我没学”,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殷飞解释,家长纠结的背后逻辑是这样的: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会导致不自信,不自信会导致不快乐,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所以让孩子提前学……
“其实,学习与拥有快乐的童年本身并不矛盾,家长是被焦虑氛围裹挟进去了。”殷飞说,实际上,幼小衔接并非专门的一个阶段。
幼儿园的学习是游戏化学习,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通常被称为规范化学习。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幼儿园的3年中每天都在进行,比如“排排坐、吃果果”就在学会接受指令、倾听反馈以及小组合作等。“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要上了正规幼儿园就不需要额外进行衔接训练。”殷飞说。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因为提前学了拼音、算数,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就会更加轻松,从而收获了自信,殷飞认为这种行为的背后给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殷飞接触过一些孩子,每一个寒暑假都在“提前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安心和踏实,才能跟上学校的进度。“学习是讲究节奏的,所有节假日都被学习填满,孩子的后劲都被耗没了,这样的孩子学得很痛苦。”
与其储备知识不如培养习惯
殷飞表示,家长们与其纠结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不如好好规划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
殷飞带领学生做过研究,小学里会出现“三年级拐点”现象,这种现象在那些进入小学前进行过知识储备的孩子身上更明显:这些孩子在入学初期确实表现得很好,轻松上学,检测结果也不错,但是好成绩掩盖了他们中的一些孩子上课听讲很随意、课堂学习效能低的真相,一旦进入中高年级,学习的思维难度提升之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殷飞建议,家长要规划好孩子的习惯培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要通过读、写、算培养孩子的专注听讲的习惯、与人合作和表达的习惯。小学三四年级要在之前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要让孩子学会预习,通过预习把遇到的问题弄懂。到了五六年级,孩子就要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了,要养成向老师请教的习惯,还要学会使用错题本,逐渐提高分析自己的能力。
殷飞介绍,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这与他们从小形成的“保姆式”的学习模式有关,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会学习,“无法终身学习,未来有被淘汰的危险。”殷飞说。
“幼小衔接”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幼小衔接”有没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有。”殷飞说,正确打开方式涉及孩子的身体准备、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等一系列准备,是幼儿园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衔接。
身体准备要充分。
殷飞说,有的家长一边给孩子报各种幼小衔接班,一边包办孩子的大事小情。
“为什么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要教会孩子系鞋带?”殷飞说,系鞋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系鞋带的动作还能够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这种锻炼到位了,孩子学习写字的肌肉配合就没有问题了。
建立“学习感”。
“学习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区分为快乐或痛苦。”殷飞说,学习是充满挑战的,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消极情绪,要允许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这是成长的契机。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陪伴孩子一起迎接挑战、突破困难,让孩子充分感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任务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上学不仅是兴趣,更是一项任务,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向往和期待,有探索知识的愿望。
获得两种能力。
第一种是自控能力。要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适应校园规则,“律己敬人,自律并尊重他人,才能更快地融入小学集体生活。”殷飞说。
第二种是交往能力。家长可以多创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互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