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59岁人设接连翻车的于东来,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5:02 2

摘要:前几天,于东来因为一句"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的评论,被骂得狗血淋头。这已经是他短短几个月内第三次"翻车"了。

互联网时代的神坛,就像一座用纸糊的宫殿,看着金碧辉煌,其实一阵风就能吹倒。

前几天,于东来因为一句"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的评论,被骂得狗血淋头。这已经是他短短几个月内第三次"翻车"了。

一个曾经被誉为"商界良心"的企业家,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众矢之的?

说起于东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胖东来超市"那个不打价格战、不玩套路、对员工好得不像话的老板。

可现在,同一个人,因为几句话,就从神坛彻底跌落。

第一次翻车是在西贝餐饮被罗永浩点名批评"预制菜"问题后。当时舆论一边倒地指责西贝,于东来却三次为西贝发声,感谢西贝"让他吃得安心",还劝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企业"。

第二次翻车是在董宇辉被聂圣哲用"贼眉鼠眼"等词语攻击后,于东来居然站出来力挺聂圣哲,称他是"时代的智者"。

第三次就是最近关于电影《731》的评论。当粉丝请他为这部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电影发声时,他回复"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

就这样,一个被捧上神坛的企业家,三次发言,三次翻车,彻底从"神"变成了"凡人"。

话说回来,于东来最初为什么能被捧上神坛呢?

因为他确实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胖东来超市从不打价格战,不玩促销套路,对员工的待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年年涨工资,节假日给休息,甚至在招聘启事中专门为刑满释放人员留出岗位。

十几年前,他连夜从许昌坐火车去北京,为国防事业捐款,那时他不过是个刚创业的小老板,郑州暴雨时,他也亲自带队冲在救援一线。

这些事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因为这些过往,他才被称作"商界良心"。

可问题是,公众对"神"的要求太高了。一旦被捧上神坛,任何一点不符合"神"人设的言行,都可能导致崩塌。

其实,于东来并不是第一个经历"造神-拆神"的企业家。

看看董明珠,曾经被称为"最美女董事长",因为格力不裁员、不降薪被赞为"企业良心"。可后来因为多次抨击小米、华为,又被骂成"格力大妈"。

再看雷军,从"are you ok"到"小米是科技公司",从被捧为"中国乔布斯"到被嘲讽为"营销大师",也不过几年时间。

甚至董宇辉,从"央视主持人才华"到被质疑"收智商税",也就是一转身的事。

为啥我们这么爱造神,又这么爱拆神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需要偶像和英雄,需要有人能够代表我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当一个企业家做出了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他捧上神坛,赋予他超出常人的道德期待。

而一旦这个"神"表现出了普通人的特质——比如立场摇摆、言论不当,我们就会感到被背叛,于是迅速从崇拜转向批判,甚至攻击。

在这种环境下,公众人物几乎没有犯错的空间。一旦言行不慎,立刻会被放到显微镜下审视。

说到底,"造神"本身就是个错误。企业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局限性。期待他们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做出"完美"回应,本身就不现实。

于东来的三次"翻车",与其说是他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对"神"期待过高的结果。

于东来他确实做了很多好事,胖东来的经营理念也值得肯定。但这不意味着他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做出正确判断。当他在某些问题上表达了不当观点,我们可以批评,但没必要全盘否定他的过往贡献。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神",而是更多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局限性的普通人。

对于东来来说,从神坛跌落或许是件好事。不用再背负"完人"的压力,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而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提醒:别再造神了,人就是人,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爱笑橘子2h4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