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文明的数字沙盘上,闻喜如同一个持续千年的加密文件,每个历史褶皱里都藏着独特的文明密钥。这座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古邑,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元明清的地方志,始终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叙事光芒。
在华夏文明的数字沙盘上,闻喜如同一个持续千年的加密文件,每个历史褶皱里都藏着独特的文明密钥。这座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古邑,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元明清的地方志,始终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叙事光芒。
闻喜县
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青铜时代的文明初启
当上古华夏的版图还在部落纷争中重构,闻喜所在的河东大地已成为文明的试验场。这片土地曾是尧都平阳的重要屏障,在夏商交替的风云变幻中,作为战略要冲见证着王朝更迭。春秋时期,它化身为晋国的"曲沃小宗",以肥沃的汾河谷地为舞台,上演着权力与宗法的博弈大戏。彼时的闻喜,犹如历史剧本里的关键配角,默默推动着三晋文明的演进。
汉武赐名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111年,历史在这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汉武帝的仪仗队穿行在河东大地,来自岭南的捷报打破了旅途的沉闷。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当即下诏,将左邑桐乡改名"闻喜",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命名仪式,让这座小城从此烙上了帝国荣耀的印记。在那个信息靠快马传递的年代,"闻喜"二字如同最鲜活的新闻标题,在华夏大地上口口相传。
乱世中的文明守护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烽烟中,闻喜化身成文明的诺亚方舟。当北方大地陷入胡汉纷争,这里的世家大族在动荡中守护着文化火种。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闻喜成为连接长安与河东的重要驿站,来自西域的商队带来异域风情,与本土文化碰撞出独特的文明火花。美良川古战场上,李世民与尉迟敬德的对决,更成为民间传颂千年的传奇剧本。
明清烟火里的市井长卷
明清时期的闻喜,褪去了军事要塞的肃杀,转而书写着市井繁华的生活诗篇。平阳府辖下的闻喜,不仅是晋南重要的商贸枢纽,更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学宫的晨钟暮鼓中,学子们诵读着四书五经;县衙的案卷堆里,记录着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每逢岁时节庆,街头巷尾的花馍争奇斗艳,将这座小城装点成流动的民俗博物馆。
近现代的时空跃迁
近代以来,闻喜如同经历了一场时空跃迁。从民国时期的行政变革到抗战烽火的洗礼,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浪潮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这座小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当高铁穿过古老的城墙遗址,当工业园区的灯光照亮夜幕,闻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新篇章。
这座被历史反复书写的古邑,就像一个永不褪色的文化U盘,储存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从汉武赐名的高光时刻,到新时代的发展脉动,闻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经纬线上,闻喜的故事正以数字时代的语言重新编码。古老的花馍艺术搭上电商快车,指尖轻点间,带着吉祥寓意的面塑作品便跨越山海,成为连接全球华人情感的文化纽带;稷王山下的智慧农田里,无人机掠过金黄麦浪,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播种路径,让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在现代农业科技中焕发新生。
夜幕降临时分,县城广场上的全息投影秀惊艳登场。虚拟的汉武帝仪仗队踏着光影走来,与现实中跳广场舞的市民相映成趣;数字化复原的美良川古战场,马蹄声与电子音乐共振,演绎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些场景不再是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以赛博朋克般的视觉语言,重构着这座千年古邑的文化记忆。
在县档案馆的数字展厅里,尘封的《闻喜县志》化作可交互的3D模型。参观者戴上VR眼镜,便能"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县衙,亲历断案现场;点击泛黄的书页,古代文人的笔记会变成动态弹幕,诉说着彼时的风土人情。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世界。
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闻喜的传统产业也在经历蜕变。当地的玻璃器皿厂引入AI设计系统,传统花纹与未来感线条碰撞出爆款产品;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区块链技术,每一株柴胡的生长数据都上链存证,让"闻喜药都"的金字招牌更具科技含金量。这些改变,恰似古邑给新时代递出的创新答卷。
如今的闻喜,既是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容器,也是孕育未来可能的创新孵化器。当年轻的创业者在古槐树下搭建直播间,用方言推介家乡特产;当考古团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古代遗址,这座小城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元宇宙前传"。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闻喜将不再局限于地理概念,而是进化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IP,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中持续闪耀。
附:闻喜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介绍: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古遗址:在山西闻喜城南,鸣条岗丘岭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岗岭之上,上郭城址与邱家庄墓群静静伫立,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华夏文明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于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上郭城址
,作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曾是晋国早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这座古城,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兴衰与晋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站在城址之上,仿佛能看到昔日城墙巍峨耸立,城内街巷纵横,商贾云集,车水马龙。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推进,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纹饰细腻繁复,无论是庄重威严的鼎、簋,还是灵动精巧的壶、尊,都展现出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陶器则质朴实用,从日常生活的罐、盆,到祭祀用的豆、鬲,反映出古人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风貌;玉器温润细腻,雕琢精美,其造型和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紧邻上郭城址的邱家庄墓群
,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战国至汉代墓群。这片墓地,埋藏着无数尘封的往事,每一座墓葬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墓群中墓葬的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等,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丧葬习俗和文化特点。虽然部分墓葬曾遭盗掘,但仍出土了众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陶器、漆器等。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战国至汉代的历史、文化、艺术、丧葬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图景。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它们是闻喜历史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如今,这里已成为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向往的圣地,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传承文明,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2.古建筑:
在山西闻喜礼元镇裴柏村,这座素有“中华宰相村”美誉的古村落深处,裴柏碑馆如同一座凝固的历史档案馆,静静诉说着裴氏家族千年的辉煌。作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6700平方米的碑馆内,15通珍贵碑刻穿越时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步入裴柏碑馆,仿佛踏入一条历史的时光隧道。馆内碑刻年代跨越北朝至清代,每一通碑刻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其中,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的裴鸿碑尤为引人注目,作为馆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碑刻之一,其文字古朴苍劲,镌刻着裴氏先祖的生平事迹,是研究北朝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裴光庭碑敕,见证了裴氏家族在唐朝的鼎盛。裴光庭作为唐朝名相,其功绩彪炳史册。此碑由唐玄宗敕立,碑文详细记载了裴光庭的生平功绩和治世理念,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书法艺术也堪称一绝,展现了唐代书法的雄浑大气。
而清咸丰元年(1850年)的平淮西碑,则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备受关注。该碑记录了裴氏后裔参与平定淮西叛乱的历史事件,碑文内容详实,书法刚劲有力,是研究清代政治、军事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史料。
这些珍贵的碑刻,不仅是裴氏家族荣耀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和学者前来探寻裴氏家族千年兴盛的奥秘。
3. 历史文物:在闻喜县广袤的历史土壤中,埋藏着无数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从古老的鸣条岗丘岭到阡陌纵横的田野,考古发掘如同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实物史书,而青铜器、陶器与玉器,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篇章。
邱家庄墓群
作为重要考古发现地,犹如一座沉睡千年的地下宝库。出土的青铜器堪称古代工艺巅峰之作,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匠心。造型庄重的鼎、敦,纹饰精美细腻,饕餮纹、云雷纹等图案神秘而威严,彰显着礼器的肃穆与神圣;酒器觚、尊线条流畅优雅,鸟兽形的立体装饰栩栩如生,仿佛将神话传说凝固于青铜之上。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承载着当时的礼制文化与审美意趣,其复杂的铸造工艺,如失蜡法、分铸法的娴熟运用,印证了春秋至汉代金属冶炼技术的高度发达。
陶器虽不如青铜器华丽,却更贴近古人的日常生活。从汲水盛物的陶罐,到蒸煮食物的陶鬲,再到祭祀用的陶豆,每一件陶器都带着岁月的温度。其表面或刻有简洁的几何纹,或饰以粗犷的绳纹,质朴中透露出原始的艺术美感。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制陶工艺,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与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资料。
玉器的出土则为闻喜文物增添了一抹温润的光彩
。精美的玉璧、玉璜,雕琢细腻,线条流畅,造型多取象于自然,如龙、凤、虎等瑞兽,寓意吉祥美好。玉器不仅是装饰品,更象征着身份与地位,承载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精神信仰。这些历经千年依然光洁如新的玉器,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风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技艺:在山西美食的星河中,闻喜煮饼
宛如一颗裹着白芝麻的琥珀,闪烁着醇厚的地域风味。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传承百年的糕点,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诱人的口感,成为镌刻在味蕾上的乡愁印记。
从外形看,闻喜煮饼恰似一轮饱满的圆月,圆润的饼身裹满晶莹的白芝麻,仿佛披着星光的薄纱。轻轻掰开,内部双色馅料若隐若现——栗色的饴糖与绛白色的面粉交织缠绕,如同古画中的水墨晕染,在舌尖化开时,酥松的质感裹挟着麦芽糖的焦香与面粉的麦香,甜而不齁、油而不腻,恰似一首舌尖上的交响乐,既有北方面点的扎实,又藏着江南糕点的细腻。
这份独特的味觉体验,源于代代相传的匠心工艺。制饼师傅需将面粉与小磨香油反复揉搓,再经油炸定型,让饼皮形成层次分明的酥壳;熬制馅料时,火候与时间的把控全凭经验,金黄的饴糖在铜锅中翻涌,直至浓稠如蜜。最终,双色馅料包裹入酥皮,裹满白芝麻的成品需静置数日,待风味融合,方能成就这道"三晋名点"。每一口咬下的,不仅是软糯香甜的糕点,更是千年河东文化的味觉传承。
2. 民间舞蹈:在闻喜北垣的黄土地上,有一种热烈奔放的艺术形式,它便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垣花鼓
。这一民间舞蹈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闻喜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北垣花鼓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上。舞者们身背特制的花鼓,鼓身装饰精美,色彩鲜艳,与舞者的服饰相得益彰。鼓的大小、重量经过精心设计,确保舞者在舞动时既能自如发挥,又能通过击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手持鼓槌的舞者们,以灵动的步伐穿梭跳跃,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身旋转,鼓槌在鼓面上下翻飞,敲击出明快激昂的节奏。
舞蹈的节奏变化丰富,从舒缓悠扬的引子,到紧凑欢快的高潮,再到气势磅礴的尾声,每一段节奏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欢快的节奏如同奔腾的黄河水,激荡人心;灵动的步伐恰似春日里的飞燕,轻盈矫健;优美的舞姿则宛如绽放的花朵,绚丽多姿。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将闻喜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演过程中,北垣花鼓还融入了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舞者们一边击鼓,一边做出各种复杂的队形变化和舞蹈动作,如“鹞子翻身”“苏秦背剑”“凤凰三点头”等,这些动作既展现了舞者们精湛的技艺,又增添了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男女舞者相互配合,默契十足,时而并肩齐舞,时而交错呼应,形成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北垣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闻喜人民的热情参与和不懈努力。在当地,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丰收的季节,都能看到北垣花鼓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闻喜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凝聚乡情、传递欢乐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垣花鼓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如同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着闻喜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民间美术:在三晋大地的文化星河中,闻喜花馍
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面粉为墨、匠心为笔,在指尖流转间勾勒出千年农耕文明的绚丽图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不仅是面食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闻喜人民镌刻在面团上的生命史诗,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奏响独特的文化乐章。
制作闻喜花馍,堪称一场与面粉的奇妙对话。精选的小麦面粉经过发酵,在匠人手中幻化成柔韧的创作媒介。揉面是第一步,需将面团反复揉捏,直至软硬适中、光滑细腻,如同孕育生命般赋予其独特的肌理。随后,擀、捏、剪、刻等手法轮番上阵,简单的面团在指尖翻飞间,逐渐有了生命的轮廓。剪刀轻轻一剪,花瓣便层层舒展;竹刀细细勾勒,羽毛便根根分明;手指巧妙按压,人物的眉眼便顾盼生辉。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匠人的巧思,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手工艺的温度。
这些花馍的造型包罗万象,既有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等寓意吉祥的传统题材,也有牡丹、莲花等象征美好品质的花鸟造型,更有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充满叙事性的艺术创作。尤其是以"八仙过海""麻姑献寿"为主题的祝寿花馍,或是造型喜庆的"并蒂莲""鸳鸯戏水"婚庆花馍,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色彩运用上,多采用天然植物染料,红如丹霞、黄若金粟、绿似翡翠,经高温蒸制后不仅不褪色,反而愈发鲜艳夺目,让每一个花馍都成为立体的民间绘画。
在闻喜人的生命历程中,花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新生儿满月时,外婆会送来虎头花馍,寓意孩子健康成长、虎虎生威;新人成婚时,精美的"石榴馍""鱼馍"摆上喜宴,象征多子多福、生活富足;长辈寿诞时,造型别致的寿桃、寿星花馍寄托着晚辈的祝福与敬意。这些承载着美好寓意的花馍,不仅装点了仪式现场,更成为传递情感、凝聚家族的重要纽带。
随着时代发展,闻喜花馍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将现代审美融入创作,开发出卡通形象、生肖主题等新颖造型,让这门古老艺术走进城市街巷、走向世界舞台。如今,闻喜花馍不仅是节庆仪式上的主角,更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礼品,远销海内外。从田间地头到国际展会,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始终以最温暖的姿态,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承着中华文脉。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