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由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市管领导干部进修二班、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文化江海行・非遗进课堂”沉浸式情景教学与展示活动,在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温情启幕。党校领导、学员齐聚一堂,在梅庵古琴的婉转琴韵、
走进南通市委党校
文化江海行
非遗进课堂
9月17日,由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市管领导干部进修二班、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文化江海行・非遗进课堂”沉浸式情景教学与展示活动,在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温情启幕。党校领导、学员齐聚一堂,在梅庵古琴的婉转琴韵、海门山歌的清甜乡音中,共赴一场非遗盛宴,让传统文化基因在课堂场景中实现当代转译与活态传承。
活动现场,党校的灯光与非遗艺术交相辉映,田间地头的乡音与知识殿堂的沉静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作为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国家级非遗、93项江苏省级非遗的“江海明珠”,活动精选8个非遗节目,以沉浸式演绎让在场观众触摸文化瑰宝的鲜活生命力。
演出以梅庵派古琴艺术南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筱煊的古琴独奏《流水》开篇,悠扬琴音中,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海的意境徐徐铺展,尽显华夏河山之美。
接下来古筝演绎的《采薇》,让经典文学与传统器乐实现深度融合。
弦乐余韵未散,古琴与箫合奏的《梅花三弄》,既展现梅花凌霜傲寒的高洁姿态,又以清新旋律隐喻文人“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风骨,古雅意境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活动期间,南通市文化馆青年馆员孙啸则以快板书《张謇办厂》串联起近代南通的历史脉络,通过节奏鲜明的唱词,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大生纱厂为起点构建民族工业蓝图、践行“父教育、母实业”理念的故事,让家国情怀在说唱中传递。
此后,古筝独奏《兰亭序》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揭示传统文化符号下的人性共通情感。
随后,埙带来的独奏《溪林山风》则切换至静谧意境,以古老埙声勾勒溪流潺潺、山风拂林的画面。
作为南通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海门山歌被誉为“吴歌北传的活化石”。活动中,海门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市文化馆青年馆员王妍蓉演唱《海门山歌交关多》,这首“对花调”山歌歌词生动有趣、旋律朗朗上口,清甜悠扬的乡音不仅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更唤起现场观众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
整场活动在古琴和竹笛合作的《捣衣》中落下帷幕,这首唐代潘庭坚所作的乐曲,经梅庵派创新演绎,以大量滑奏、回峰技法呈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融入西北民歌旋律的改编更显潇洒激昂,为沉浸式教学画上圆满句点。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全程穿插互动问答环节,让学员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从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播撒教育火种,到如今“非遗进课堂”的实践探索,南通始终以鲜活方式守护文明根脉,践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使命。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教育课。”参与活动的党校学员表示,通过琴声、山歌与历史故事,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江海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次活动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南通推动非遗走进更多课堂、融入更多心灵的新起点。未来,南通将持续探索非遗传承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让更多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助力江海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