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1942年5月22日写给妻子刘志兰的。3天后,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突围战中壮烈殉国,一代名将的英魂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在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馆里,一封家书令人动容。
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1942年5月22日写给妻子刘志兰的。3天后,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突围战中壮烈殉国,一代名将的英魂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
14封家书寄深情
“我的姥爷左权一共留存下来14封家书。”左权将军的外孙沙峰说,“前3封信是姥爷写给他的哥哥、叔父和母亲的,另外11封信是在1940年11月12日至1942年5月22日期间写给我的姥姥刘志兰的。”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伟大的……”1937年9月,左权将军在给叔父的信中这样写道。
不久后,左权在给母亲的信中悲愤地写道:“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
“姥爷在信中说:‘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字字句句都表现出为求得民族解放,姥爷和全体八路军将士将不惜牺牲一切去战斗。”
左权将军原名左纪权,1905年3月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11月进入黄埔一期,并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6月回国后,先后参加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是毛泽东口中“两杆子都硬的将才”。
1939年4月16日,经朱德做媒,左权与刘志兰在山西潞城县北村结婚。第二年5月,女儿左太北出生。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也迎来了最为艰苦的岁月。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左权协助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了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打响十天后,左权将妻女送往延安。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在家书中,左权诉说着对家人的爱与思念。
在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里,左权忍痛交代妻子:“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3天后,左权将军在指挥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时壮烈殉国,年仅37岁。
“所有抗战前线的将士们,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爱。但在民族大义与小家温情之间,千千万万像姥爷一样的抗战将士毅然选择以身许国。”沙峰动情地说。
永远的太行丰碑
狮脑山巅,百团大战纪念碑如利剑直指苍穹。
在这场持续五个多月的战略进攻中,前线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展开1824次殊死搏斗,毙伤日军两万余人。后方妇女们挑灯夜战赶制军鞋,乡亲们冒着危险支前送饭,儿童团员们挥汗如雨割草喂马。军民同心铸就的铜墙铁壁,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里是狮脑山顶峰,也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80多年前,随着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八路军战士犹如猛虎下山扑向铁路线,永载史册的百团大战由此打响。”百团大战纪念馆里,阳泉市下站小学五年级的“红领巾讲解员”刘若琳,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声音把参观者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刘若琳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将牢记习爷爷教诲,更加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2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活跃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各个展厅,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深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故事。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一批批少先队员正从历史的“旁观者”成长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
百团大战的冲锋号穿越80余载光阴,阳泉用接续奋斗证明: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响,而是将精神密码转化为发展动能的不懈攀登。这座“中共创建第一城”,正以新时代的“百团大战”气魄,在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上,书写着新的传奇。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生 黄菊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虎啸雪
踏上狮脑山,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的殷切嘱托犹在耳畔。步入百团大战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展厅里,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将那段浴血奋战护山河的峥嵘岁月重新展现在眼前。
1940年8月20日的巨型台历、记录破袭正太路战役的展板、锈迹斑驳的步枪、字字泣血的绝笔家书、支前民众用过的磨盘和担架……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扑面而来,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也愈发清晰——这场伟大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的家国大爱,用热血浇铸的自由信念,用忠诚守护的家园情怀。
触摸这段历史,我们深刻感悟到家国情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更应以历史照亮未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化作前进动力,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复兴征程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我们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中国,让这份穿越烽火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9月18日2版,原题为《愿拼热血卫吾华》。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