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替儿孙留些念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6:09 1

摘要:还是2024年2月13日,农历甲辰年大年初四下午,当我习惯性地从县老年学学会办公室,修改完一篇文章回到家,见大儿媳从宝鸡回到家中,并说初五下午就得返回宝鸡上班,我便给长子说:“难得咱们全家聚齐了,给你弟打电话,让他们过来一起吃饭,饭后照一张全家福。”

替儿孙留些念想

文/曲歌

每当我打开电脑文件夹中保存的全家福和如今己大字毕业长孙女童年时的小文章和照片时,就不由联想到相关的往事。

上图为2024年春节作者的全家福。

上图为作者上幼儿园的3岁长孙女。

还是2024年2月13日,农历甲辰年大年初四下午,当我习惯性地从县老年学学会办公室,修改完一篇文章回到家,见大儿媳从宝鸡回到家中,并说初五下午就得返回宝鸡上班,我便给长子说:“难得咱们全家聚齐了,给你弟打电话,让他们过来一起吃饭,饭后照一张全家福。”

接通电话后,小儿却说,也许是他们一家四口到县上办的“首届迎新春马戏娱乐美食嘉年华”游览时,小女儿受了风寒,有点儿小感冒,让我们晚饭后到他们那边去拍照。

晚饭后,当我催着让长子一家三口和老伴到小儿家时,尽管大家听从了我的坚持,老伴在出家门时仍若带嗔怪地嘟囔:“去年不是拍过一张了吗?你就爱搞些虚头巴脑的事。”

我所以执著于留一张全家福,着实是有由来的。

2021年,当我筹备回顾我文学创作经历的《五十年追梦》一书时,不由联想起父辈的养育之恩,就连记忆中还是孩提的子侄外甥们,如今也已成家立业,我辈已是古稀髦耋的老人,的确应收入记录不同时期的照片。

可遗憾的是,因我总是忙于生活和事业,却未曾留下父辈与我们长兄姐妹齐聚的一张全家福,而父母己作古多年,与父辈的全家福已无法弥补,加之我数十年境遇的变化和频繁的搬迁,使一些珍贵的照片不慎遗失。

就在我深感遗憾之际,却在农村的长兄家发现了约40年前1982年2月9日几幅珍贵的照片:父母与长兄和我两个家庭及小妹的一张合照;父母及我和兄妹、子侄们与从故乡商洛而来我的岳父母、姨夫及同时期迁居凤县的长兄的岳父母和众多商州乡亲们在一起的黑白照;以及父母的黑白合照。我便将这几幅难得的旧照翻拍下来,而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仍没有父母与我和长兄姐妹齐聚的全家福。

就在此前后,己上大学生的长孙女假日探望我们时,忽然聊起她从一年级就在奶奶的指点下写日记,有的字还没学到,奶奶就让她用拼音代替,养成了她自小对写作的喜好。我就插话说起为了将孙女的日记保留下来,老伴让当时正热心于电脑写作的我,挤空将孙女的每篇日记照样抄存在电脑里。如今那些文章仍丝毫无损地保存着。

上图为作者优长孙代抄并保存的童年时的部分日记、作文截图。

上图为2010年作者长孙女与奶努在凤县月亮湾公园留影。

听了我的话,孙女便立即拿出随带的u盘打开家中的电脑,将文件夹中她的那些文章考了下来,并一再感激我替她保留下应该永久铭记的童年时光。通过这件事,更使我心心念念一定要留下一张我们三代同堂的全家福,既是为我,也是替儿孙们留下一点儿念想。

也许有朋友疑惑,照一张全家福有那么难吗?

可能如今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台照相机,即是大多数有工资收入的家庭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往往要留一张照片,也只有到照相馆,在外出差旅游,也是靠给拍摄者留下地址邮寄。加之我和我们这茬与新中国同龄的大多数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又遭遇了十年“文革”,使我深知生活的不易、担当奋斗的重要。为了补回磋砣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和实现自幼就怀有的“作家梦”,我竟不惜放弃节假日,顾不得八小时内外地痴迷于工作与写作,却常常缺失了与父辈、妻儿的陪伴,也未想起留一张与妻儿齐聚的全家福。

两个儿子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如我在岗时那般地奔波忙碌。尤其是“70后”的长子,也许从小耳濡目染了“一头沉”家庭的艰辛,很小就懂事,高中毕业巧逢家庭“农转非”,他便自作主张,为减轻家庭负担放弃了高考,报考了陕西汽车齿轮厂技校,毕业后便分配到厂里,工作还算出色。

上图为作者长孙女3岁在幼儿园表演节目的瞬间。

上图为作者8岁的长孙女和爸爸在一起。

大儿媳先在凤县东岭锌业上班,常常“三班倒”,后又调至凤翔东岭厂,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极少有假日。2023年虽己退休,又不肯闲下来,在市上找了一份少有假日的打工活儿,所以大多的春节和寒暑假,只有长子与女儿少不了回凤县与我们团聚。

多亏我遇上了理解支持我的伴侣,使我几乎一生为事业和爱好而奔忙到让许多人认为“不真实”、“不可信”的程度。对儿孙,她也是以勤俭和趋于严苛的爱。退休前他极少怨言地担负起小学教师和家务的双重重担。大儿媳即是在凤县东岭锌业上班时,老伴也考虑到她体弱,又要倒班,便主动包揽了照料长孙女的任务。我和老伴退休之际,虽有朋友劝我们与已成家立业的儿孙分居,可老伴总对我说,趁咱们还有力程,就多担代一点,让孩子们全力做好他们的事。陪伴长孙女小学毕业,老伴又接着照料和陪伴小儿的两个女儿。

2017年端午节前,老伴突然头晕目眩,左脚难以着地行走,住着院挂着点滴,她居然还问医生:“我还有个八个月大的孙女要经管,这病不要紧吧?”

医生拿出医院拍的片子对她说道:“你的腰椎病变这么严重,弄不好要手术;即是治好了,恐怕也有后遗症,你不敢再牵挂孙子和干重体力活了。”

端阳节假一过,我便陪老伴转往市上医院治疗,让儿媳请假带孩子。我和儿子儿媳们也觉得,根据如今的家境,完全可以雇请保母,不用老伴再操劳。医生也一再告诉我,根据老伴的病情必须手术。

然而,老伴却一再坚持保守治疗,不愿仓促做手术,并不断在同病室了解一些土方法。鉴于住院一周始终用的止疼类药,她便坚持要出院。临出院,老伴又不甘心地让我用轮椅推着她挂了中医专家号。不料中医专家却对我们说,中西医理论不同,这种病中医叫“经脉失养”不用手术,吃药就能治好,当下开了6副药,让她服完后再来看看。

我虽然2009年正式退休,却由于记者的职业和写作的喜好,以及几十年形成的热衷事业的惯性,先后被县人行返聘和担任了老年学学会、老科协、关工委等“不拿工资、不占编制”的会长、顾问、委员等差事,几乎照样每年360天地忙碌。老伴却很少抱怨,常对儿子们说:“只要你爸老这样精神就好。”

出了院,她让我先回家代小儿和儿媳接送大孙女上幼儿园和带小孙女,并叮咛我,先不要雇保母,等她独自到大儿子陕齿厂里吃中医专家的药和自个用土方法治治看。

上图为婆孙在一起。

大约半月后,当我手机询问她时,她高兴地对我说,几副药果然见效,她又到中医专家那里开了几副药,喝完后再开上些药就带回凤县家里喝。当听我说儿媳已打问好保母时,她却说:“别急着定,等我回来。”

听到这句话和回想起老伴病痛中仍不忘牵挂儿孙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心酸落泪。

40多天后,老伴终于恢复如常,又担当起我和小儿子全家6口人的“后勤保障”和照料2个孙女的担子。2023年,在凤县工作的小儿子一家虽然与我们分居,但孙女的学习和生活仍多由老伴担当。壬寅年腊月二十八(2023年,1月19),我虽然拍过一幅全家照,但唯独少了大儿媳,所以借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留下没有缺憾的一张全家福,既是我的夙愿,也许是替儿孙们留下一点儿念想吧。

2025年5月20日于双石铺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