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对“大一统”的执着,几乎刻进了文化基因。从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统一王朝的认同成为一种本能。
中国人对“大一统”的执着,几乎刻进了文化基因。从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统一王朝的认同成为一种本能。
反观西方,尽管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却长期处于分权而治的状态,鲜少形成稳定持久的统一政权。
为何同是人类文明,东西方对“统一”的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提起中国的大一统传统,秦始皇是绕不开的一环。
战国末年,面对着群雄争霸的乱世,秦始皇以当仁不让的魄力横扫六大强国,统一文字、度量衡,明确同样的法律与官制标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从此以后,无论是汉人建立的江山,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大家基本上都以中原文化为宗,儒家思想为纲,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汉唐两朝的强大,更是将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向了顶峰。
但在安史之乱后,吐蕃人趁着唐朝虚弱不堪,无暇旁顾,占领了唐朝的河西及陇右的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让当地的唐朝百姓感受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悲愤。
到公元861年时,敦煌人张议潮因为心怀祖国,带领义军英勇反抗,历经苦战后终于赶跑了敌人,收复了河陇故地。
这样的举动,让当地百姓兴奋无比,喜极而泣。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无一不为收复失地而振奋、高歌。
这样的反应,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期待。
西方历史上当然也出现过短暂统一的时期,比如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拿破仑帝国时期,但是分裂才是西欧发展的主流。
(1)古希腊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的文化和中国很不一样,他们不喜欢大一统,而是极力推崇小国寡民的城邦自治制度。
在希腊君主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公民与国家无法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两者的关系会逐渐疏远。
(2)古罗马
希腊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就算在强大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推行过统一的法令、语言和教育,但仍然由于山河的阻隔,语言的不同,相互的防备,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性格、风俗上的巨大差异而难以执行。
到罗马帝国后期,国家甚至出现了两名执政官来共同统治,所以罗马也就分裂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
为什么同样是人类,想法却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呢?其实还真不是想法的问题,而是地理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能够实现大一统,是因为中国本身就具备大一统的条件。
首先,中原地区腹地广阔,是历代王朝的基本盘,面临的阻碍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蛮夷”的抢掠。
对付这些人,中原王朝只需要装备给足,给养给足,以先进代替落后,并不是什么非常大的挑战。
其次,中国的文化一向讲究大道至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即使面对短暂的分裂,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革,具有重新统一的基础和条件。
所以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来得顺理成章。
但是欧洲呢,一方面,欧洲的族群太过复杂,有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相当于部落集合,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文化理念,也没有拧成一股绳的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实力过于均衡,缺乏强有力的统一力量。
第三,欧洲人也没有子孙后代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传承不息的文化自觉。
到了后来,即使是再能干的统治者,也没有能力统一欧洲。面对危机,大家只能退而求其次,形成一个分散的利益共同体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但是这样的共同体说起来好听,一旦遇上真事儿,指望大家凝聚起来,共御外敌只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保全自身的利益,在压力面前生存下去才是欧洲单一国家的明确诉求。
当“统一”成本高到了这种程度时,分权而治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来源:晴朗文史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