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一些自媒体博主以剧本演绎冒充社会新闻等方式进行虚假摆拍,以此收割流量、牟取私利,相关违法行为引发全网公愤,从严从重打击成为舆论共识。近期,舆论场又曝出多起虚假摆拍事件,引发较多关注。法治网舆情中心选取典型事件样本,分析摆拍类舆情事件的突出
随着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一些自媒体博主以剧本演绎冒充社会新闻等方式进行虚假摆拍,以此收割流量、牟取私利,相关违法行为引发全网公愤,从严从重打击成为舆论共识。近期,舆论场又曝出多起虚假摆拍事件,引发较多关注。法治网舆情中心选取典型事件样本,分析摆拍类舆情事件的突出特征,点评当地官方舆情处置工作。
舆情综述
梳理近两月的舆论场,以下几起发生或曝光的虚假摆拍案事件舆情热度相对较高。
1. 网民称“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事件。
6月8日,一段视频在重庆当地微信朋友圈热传,一拍摄者问“昨天娃儿高考作弊遭发现了,现在是什么心情”,一穿着某民间足球队队服的“家长”回应称“花点儿钱把事情了了,具体就不方便透露了”,视频迅速挑起舆论对教育公平的焦虑之情。当日18时许,微信公众号“网信南岸”发消息称,经公安机关调查,视频系两人在某体育公园足球场摆拍相关视频并发布到朋友圈,目前该视频已删除。微博话题“#高考生作弊家长用钱摆平系摆拍#”冲上热搜后,媒体批评称“教育公平岂容流量玷污”。6月13日,微信公众号“公安部网安局”通报该事件,网民杨某民、蒋某华被重庆警方依法处罚。
2. 四川男子称“摆摊要提点”被处罚事件。
7月9日,四川自贡荣县烧烤摊主张某通过抖音账号发布“摆摊遭黑恶势力驱赶威胁”的视频。视频显示,有疑似城管执法人员检查时对出镜男子称“摊摊儿是规划好了的,摆在哪我说了算”,嚣张无礼的言行引起公愤。部分网民质疑基层执法部门是“地方黑恶势力欺压摊贩”,也有网民怀疑是摆拍。7月14日,抖音号“荣县公安”发布张某道歉视频,其承认视频为虚构。张某因散布谣言被警方给予相应行政处罚。舆论多谴责这种消费公众信任的做法,如有网民感慨称“流量如炭火,用不好只会烧毁自己的生计”;有自媒体发文称:“网络匿名从不是‘免责符’,网络造谣没有‘免责券’,流量至上的生意经终会变成法律罚单。”
3.“女子丢包被索要5万”事件。
8月初,一段自媒体发布的所谓“测试路人诚信”的视频受到关注。视频中,一女子将某名牌包放在街头,称若有人拾金不昧将给予千元奖励。随后,一名男子“捡”到了包,女子追上去男子却索要5万元,最终女子转款1000元拿回了包。该视频在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传播,获赞2000余次,网民多指责男子素质低下。8月8日,上海静安警方发布通报称,网传“女子测试路人诚信,被索要5万元归还费”视频为自导自演,策划者为奢侈品回收店店主刘某某及其员工李某某,“捡包”男子是他们通过经纪公司以酬金400元聘请的演员方某某,目的是提升店铺知名度、吸引流量。目前,刘、李二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4. “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 案。
8月14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一起标题为《跨境卖惨终成空》的案例。据悉,张某国内企业经营不善负债,赴境外务工后因无合法身份面临遣返风险。境外反华组织以“政治庇护换取居留身份”为诱饵,提供详细拍摄剧本,还提出“画面暴力血腥”“效果要惨”“抓拍增强真实感”等要求。在反华组织教唆下,张某联系到亲属金某,金某明知此行为违法,但在张某利诱下组织两名人员假扮警察,前往张某父母家中伪造现场,拍摄数张所谓“警察暴力执法”的照片,并将材料发送境外,但境外反华组织在收到照片后未履行对张某的所谓“承诺”。该案最终被国家安全机关破获。央视网、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转发相关内容。舆论将此案称为一场“政治避难”闹剧,指出“因一己之利参加境外反华活动,为反华势力提供煽宣‘弹药’,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5. 网民发布“送外卖痛哭”等视频事件。
8月15日,公安部网安局发通报称,自6 月 14 日起,网民杨某在视频账号“苏星颜努力中”“小颜拼搏中”等中更新数十条作品,他身穿外卖骑手工服,哭诉“后悔没好好读书”“凌晨四点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外卖”“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等悲惨经历。自7月下旬开始,随着相关视频的热度增长,“苏星颜”发布了标题为《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的视频,以“下单 99 元面膜附赠短视频课程”的套路,诱导网友添加其个人账号购买课程。山东青岛警方已对违法行为人杨某处以行政处罚。通报内容被“@北京日报”等媒体关注转载,“#当3天外卖骑手拍数十条视频卖惨#”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累计阅读量近300万次。网民感慨“假剧情伤害真骑手”,表示真正的骑手困境需通过制度保障解决,而非被流量贩子消费。
此外,四川省成都市市监局通报“冻鸭肠伪造鲜鸭肠”、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现“天价西瓜”、杭州地铁一男子爬进车厢吓跑乘客等网络摆拍事件也有一定关注度。
舆情分析
观察上述案事件发现,这一阶段的虚假摆拍舆情事件曝光数量多、频次密集,事件真相反转,公众情绪摇摆不定,令舆情热度绵延不断,整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1. 多以公共利益和社会热点为话题切入点
此前,舆论场的摆拍事件大多视觉冲突性较强,比如抖音用户“阜阳敏姐”摆拍被前夫家暴、知名网红“二驴”直播摆拍自己被绑架、四川两女子在直播间打架“血流不止”等,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极容易触动社会神经、博取社会同情。而与之相比,近期的一系列摆拍事件舆情性质相对温和,多从社会热点、公共利益等话题角度切入调动网民情绪。比如,网民摆拍“高考作弊用钱摆平”事件,将高考这一社会热点作为话题背景;四川“冻鸭肠”摆拍事件则触及公共食品安全这一社会痛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件,却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不公、权利失衡等普遍性问题,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成为自媒体捏造假新闻的“流量密码”。尽管切入角度、表现形式等各异,但摆拍行为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都是通过发布虚假视频吸引公众注意力。
2. 借虚假摆拍方式“起号”现象有所增多
现实生活中,行为人进行虚假摆拍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比如有人为了商业营销,追求长期的经济收益,有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故事吸引关注,再通过带货、打赏等方式获利等。其中,部分行为人以虚假摆拍方式“起号”的现象值得关注。网络“起号”是指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开通账号后,通过运营吸引粉丝、获取流量并实现商业转化的行为。个别网民为了实现从“默默无闻”到“一夜爆红”的目标,靠剧情摆拍、编造事件、虚构或夸大冲突场景等情节手段“博出位”。近日,以“苏星颜”等为关键词的系列账号卖惨摆拍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该账号自3月注册以来只跑了10单,没有实际从事骑手配送工作,更新的作品场景、情节高度雷同,其真实目的是引流卖课,“起号”变成赤裸裸的“造假”。又如,杭州一男子为博眼球匍匐爬进地铁车厢,后发视频并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出格行为受到舆论抨击。这种违规“起号”行为涉及虚假信息传播、制造社会矛盾或欺诈,极大违背了社会道德,属于触碰法律底线的违法行为。
3. 基层执法虚假摆拍增加涉法涉稳风险
虚假摆拍的本质就是捏造没有发生过的事实。而一旦虚假摆拍与涉法话题挂钩,相关舆情可能对官方执法公信力形成冲击,引发涉法涉稳风险。如四川荣县男子称自己摆摊烧烤被城管人员“要提点”,当事人以“黑恶势力”“蛮横执法”等为噱头编故事,刻意营造“官民对立”叙事,不仅抹黑当地城管执法形象,挑起了情绪对立,还引发公众对执法公正的质疑。又如“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案,境内外人员勾结、蓄意制造暴力执法假象,令该案从一般的摆拍炒作,转化为危害我国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涉法舆情,更给敌对势力借题发挥、攻击我国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等提供素材。当前国内外舆论形势风云变幻,需高度警惕一些带节奏、消费公众情绪的摆拍行为,对公众产生误导,带来潜在社会危害。
舆情点评
针对上述摆拍乱象,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短视频领域诸如虚假摆拍、散布不实信息、违反公共秩序及不当营销引流等行为,持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官方舆情处置工作,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供各部门参考。
1. 充分研判舆情风险并快速回应
如舆论所言,虚假摆拍与网络谣言紧密相连,是“制造谣言、放大谣言的病毒载体”。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舆情处置,就是从发现舆情到调查核实再到澄清真相的过程。对那些已经引发关注、疑似摆拍的负面舆情,官方应研判事件背后的舆情风险,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及时回应关切,压缩虚假信息的发酵空间。比如“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摆拍事件,舆情当日曝光,网信部门当日澄清,及时消除了网民有关教育不公、背后有保护伞等质疑声音。相反,在女子“丢包测试”事件、男子称摆摊被城管人员“要提点”事件中,网民连日来争论不休,舆论场衍生大量“地域黑”杂音,但官方在舆情发酵数日后才作出正式回应,舆论引导效果受到影响。
2. 积极主动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在实体处置的基础上,官方各部门还积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在个案处置方面,公安、网信等各部门主动公布案事件信息,详细公布事件经过,用权威声音引领舆论走向。比如,公安部网安局对网民称“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苏星颜”系列账号发布卖惨视频等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进行“升格”通报,进一步明晰摆拍行为的违法性质,公布对行为人的最终处理结果。在普法宣传方面,国家安全部公布“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案,突出警示教育意义,传递严惩摆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决立场,弘扬了社会正气。
3. 借媒体引导强化公众法律认知
为帮助公众识别违法摆拍行为、增强理性认知,媒体充分发挥引导职责。8月初,央视《今日说法》特别栏目策划并推出“净化网络空间”系列报道《虚假的外卖视频》和《直播“闹剧”》,以“苏星颜”系列账号卖惨和“成都两女子直播间斗殴”事件为样例,揭秘违法行为人摆拍动机、剧本策划、团队协作等过程,相关报道获“@普安检察”“@湖南日报”等政法官微和媒体转发。《工人日报》、“@中国三农发布”关注以起号、营销、带货等为目的的畸形摆拍利益链条;大皖新闻、上游新闻等聚焦类似摆拍视频的危害性,设置“#短视频摆拍透支公众信任#”“#摆拍卖惨牟利套路走不通了#”等多个话题,引导网民积极思考。在从个案到现象、从表象到本质的讨论过程中,公众对网络摆拍的核心逻辑、炒作套路等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来源:内蒙古网上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