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给人感受就是 "科技感" 不再是概念车身上的标语,而是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从会递可乐的机器人到充电 10 分钟就能增加 400 多公里续航的充电桩,再到能上天的汽车原型机,不少技术都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让人觉得未来出行好像真离我们越
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给人感受就是 "科技感" 不再是概念车身上的标语,而是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从会递可乐的机器人到充电 10 分钟就能增加 400 多公里续航的充电桩,再到能上天的汽车原型机,不少技术都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让人觉得未来出行好像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也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细节。
在奇瑞展台,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给观众递可乐,动作流畅得不像机器。这就是奇瑞刚推出的 Morninegen-1 机器人,据现场工程师介绍,它身上有 41 个自由度的关节,能做出精细的动作。我试着问它 "最近的洗手间在哪",它不仅准确指了路,还提醒我 "展厅人多注意脚下",语音交互的延迟比想象中低很多。更有意思的是,它能和旁边的展车联动,如果你问 "这款车油耗多少",它会调出车辆的实时数据,就像个移动的智能导购。不过仔细观察发现,它在转身时偶尔会有轻微晃动,工程师说这是为了保证平衡故意设计的缓冲动作。
看完机器人,华为展台的辅助驾驶体验区排着长队,工作人员演示的 "城市记忆领航" 功能让人印象深刻。提前让系统记住上下班路线后,车子能自动应对红绿灯、避让行人,甚至能记住你常去的商场停车场的车位位置。现场一位工程师解释:"目前能记忆多条常用路线,复杂路口的通过率比去年提升了不少。" 不过体验过程中发现,遇到突发状况时系统还是会提醒驾驶员接管,屏幕上清晰显示着 "辅助驾驶非自动" 的提示,毕竟脱手驾驶目前还不现实。展厅里还有一群特殊的 "工作人员"—— 成都本地企业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在引导观众。试着让它推荐适合家庭的车型,它会先问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充电条件,再给出建议,这种个性化服务比传统的宣传册贴心多了。
从智能交互区转到能源技术区,比亚迪展台的兆瓦闪充技术演示区总是围着不少观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充电数据:一辆汉 L 从 30% 充到 80% 用了约 12 分钟。我注意到旁边有个低温环境模拟器,-30℃的情况下充电速度确实慢了些,但依然比普通快充快一倍以上,这对北方用户来说很实用。工作人员说这套技术基于 1000V 高压平台,每秒能充进 2 公里续航的电量,10 分钟就能增加 400 公里左右续航。
不过销售人员也坦言,目前这套技术主要适配比亚迪的新款车型,老款车型最多只能支持 500kW 功率,而且需要高压充电桩,普通小区的充电桩暂时用不了。现场不少观众围着计算:按这个速度,以后跑长途中途充电的时间差不多够去个洗手间喝杯咖啡,能解决不少续航焦虑。
隔壁仰望 U8 的应急浮水技术演示则像一场 "安全科普"。在模拟积水的水池里,车辆遇到深水时会自动关闭车窗、切换动力模式,车身能保持漂浮状态并缓慢移动。工程师强调这是 "应急功能",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几分钟,主要是为了争取逃生时间,并能当船开。但现场看演示的观众都在讨论 "以后不怕城市内涝了",这种安全感有吸引力,只是希望大家永远用不上这个功能。
10 号馆的飞行汽车展区,奇瑞的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原型机就像一辆 SUV 插上了翅膀。它的机翼是可折叠的,地面行驶时和普通车差不多,起飞时机翼展开,通过多组旋翼提供升力。现场视频显示它已经进行了 80 公里的试飞,工作人员说预计 2026 年可能会有小范围的商业试运营。不过仔细看说明才发现,目前还是无人的设计,需要地面站控制,普通消费者暂时还不能自己开。
广汽的 GOVY AirJet 则像是传统直升机和汽车的结合体,8 个旋翼让它看起来很有科技感。参数表上写着时速 250 公里,续航 200 公里,现场演示了悬停和短距离飞行。销售说这款车主要定位 "空中网约车",采用 4 人座设计,未来在大湾区可能先开通广深之间的航线,票价大概是普通出租车的两倍。它还支持 25 分钟快速补能,提高了使用便利性。不少观众围着讨论 "考飞行驾照要多少钱",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初期都是自动的,不需要乘客自己操作。"
不过这些飞行汽车目前都还在适航认证阶段,现场展示的也都是原型机。一位航空领域的观众告诉我:"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空中交通管制和安全规范。现在国家虽然出台了支持低空经济的政策,但具体怎么管理这么多飞行汽车,还需要时间制定标准。" 这让我想起展台角落的说明牌上写着 "预计 2030 年实现规模化运营",看来想打 "飞的" 上班还得等不少年。
在一汽 - 大众展台,全新速腾 L 的智能座舱让人有点意外。15 英寸的 2K 悬浮屏几乎占了整个中控台,试了下语音控制,说 "打开空调 23 度并播放周杰伦的歌",系统同时完成了两个指令,响应速度比老款快很多。工作人员说这是因为用了主流车载芯片和双系统架构,还融合了大模型技术。比较实用的是导航时能在中控屏和仪表盘之间无缝切换,开车时看导航方便。
它的 IQ.Pilot 辅助驾驶系统在模拟道路上表现不错,遇到突然横穿的障碍物能自动减速避让,过弯道时会提前减速。但和新能源车型比起来,功能还是相对基础,没有自动变道这样的高阶功能。销售坦言:"买这个级别燃油车的客户,更看重这些智能配置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完全脱手驾驶。" 现场体验的几位观众也表示,平时开车还是习惯自己掌控方向,这些辅助功能能帮着留意盲区就够了。
今年的新技术有个共同点:不再追求参数上的炫技,而是贴近实际使用场景。机器人是为了让看车更方便,快充技术解决续航焦虑,飞行汽车瞄准的是城市通勤痛点,就连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也都围绕着日常驾驶的便利。但这些技术大多还处在 "能用但不完美" 的阶段,比如快充依赖专用设施,飞行汽车受限于法规,辅助驾驶需要人工监督。
离开展馆时,看到奇瑞机器人正在和工作人员一起收拾展台,它笨拙又认真的样子突然让人觉得,这些新技术珍贵的不是有多先进,而是它们正在学着理解人的需求。也许未来的出行就是像这样,被这些一点点的技术进步慢慢改变。至于这些新奇技术到底好不好用,可能还要等它们走进日常生活才能下结论,但至少在这个秋天的成都车展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可能性 —— 既有让人兴奋的突破,也有脚踏实地的考量,这种平衡或许才是技术进步健康的样子。#2025成都国际车展#
来源:一股清流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