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都甭想赢中国制造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9:57 1

摘要:你说美国制造业要回归,我问你谁来拧螺丝?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撂下一句狠话:“美国这辈子都别想赢过中国制造业!”这不是他泼冷水,而是看清了底牌。这场全球制造业的龙虎斗,到底是“扬帆再起”还是“梦游回厂”?

你说美国制造业要回归,我问你谁来拧螺丝?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撂下一句狠话:“美国这辈子都别想赢过中国制造业!”这不是他泼冷水,而是看清了底牌。这场全球制造业的龙虎斗,到底是“扬帆再起”还是“梦游回厂”?

2025年2月22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塔克·卡尔森的播客录音棚里,一位白发老爷子面对镜头,一张嘴就是“重量级发言”。

他不是别人,正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雷·达利欧。在这场录制长达58分钟的深度访谈中,他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句话:“在我们有生之年,美国将无法在制造业领域同中国竞争。”

这一判断并非情绪表达,而是基于系统性观察与数据支撑。

中国制造业产值目前占全球33%,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三者之和。尤其在芯片制造、自动化设备、智能硬件等高精尖领域,中国不仅能批量产出,更能低成本实现大规模应用。而美国即便在芯片架构设计上仍具优势,但进入工厂阶段之后却出现严重“掉链子”。

达利欧指出,美国芯片设计部门效率高,但从设计图纸转化为实物生产的环节上,始终存在结构性瓶颈

他强调,美国无法像中国一样,把人工智能芯片迅速应用到机器人、智慧工业和终端产品上。这种能力差异并不是一两年之间形成的,而是过去二十年内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人才积累方面厚积薄发的结果

2025年初,中国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傲鲨智能发布全尺寸仿人机器人,具备独立导航、识别障碍、自动搬运功能,整机结构设计全部由本土团队主导。而背后的支撑系统——高精度伺服系统、电机驱动芯片、控制主板——均为中国自产。

达利欧正是看到了这种“技术内嵌制造”式的发展路径,才断言美国在制造端将长期处于劣势。他说:“美国设计芯片,中国则负责让芯片落地成机器人。我们缺的,不是想象力,是执行力。”

他的这番话在美国国内引起广泛争议,但更引人深思的是,他在这一观点后提出一个警告——美国即使高举制造业复兴的大旗,却很可能会陷入‘空喊口号’的陷阱。

2025年4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专门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执行困境。文章开头引用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一句“雄心壮志”——“未来美国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亲手拧螺丝,制造iPhone”。

然而,现实却是讽刺的。在那同一周,白宫豁免了对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征收的对等关税,等于自己否定了自己

美国制造业的最大短板不是技术,而是人力和资本的系统性缺位。在劳动力方面,美国年轻人不愿进车间,制造业工作在美国社会文化中被视为“低端职业”,导致相关岗位长年空缺。

而资本方面,制造业投资的三大前提条件——劳动力成本优势、稳定政策支持、完整产业配套——美国一个都不具备

这让特朗普所谓的“高关税+制造业回归”政策从一开始就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

2018年施行的钢铝关税政策为例,原意是扶持本土冶炼厂,但最终却引发相关行业材料成本上升,整车、家电、建筑等领域同步提价,平均推高美国消费者生活成本8%—12%。根据德意志银行2023年的数据,美国家庭每年因此多支出约1,200—1,800美元

而如今,2025年的美国制造业政策不仅更激进,而且缺乏清晰实施路径。高关税没有配套投资支持,反而使不少本土企业将生产线迁至墨西哥、越南等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以绕开政策限制。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制造业新增岗位同比下降4.7%,为近五年最低值。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中高端制造品进口仍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设备、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终端等领域,占比持续扩大。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群众基础的制造业政策,只能成为政治口号的秀场,而不是经济转型的起点。

中国制造为何能在全球风浪中屹立不倒?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具有“五大核心优势”:综合成本、市场规模、产业链完整性、体制动员能力、人力资源质量。每一项都不是空谈,而是建立在长期政策积累与具体数据上的战略成果。

第一,综合成本优势依然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22年中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劳动成本为0.26,美国为0.47,德国为0.48,日本为0.45

在税负、物流、融资等综合费用考量下,中国制造在全球21个主要经济体中长期维持在第5—6位,而美国常年徘徊在第10—12位之间。

第二,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最完整。中国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零部件、再到下游整机组装与品牌出口,构成了极高密度的产业闭环生态。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全球每生产10辆电动汽车,就有4辆由中国制造商出品。

第三,举国体制与制度动员能力形成强大政策执行效率。从十四五规划提出“制造强国”目标开始,到2024年全面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仅三年时间,全国25个省区市落地了“产业链关键节点补强”专项计划。

2025年初,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启动技术改造项目超过2万个,直接带动制造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8.3%。

第四,高质量人才储备快速补足结构性空缺。截至2024年底,全国职业本科数量突破800所,制造业类专业招生比例升至28%。根据全国统计,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已从2018年的420万人缩减至2024年的125万人,劳动供需差距显著收窄。

第五,内需市场规模支撑大规模制造连续稳定运转。全国超14亿人口构成消费市场基底,加上电商、外贸、线下终端联动机制,确保制造品可以高效周转,库存压力小,生产连续性强。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出口增速达到8.7%。即便面对西方“脱钩”“制裁”背景,中国依然保持住大国制造的韧性与硬度

这不是简单的成本之争,也不是技术之争,而是体系之争、组织能力之争。

来源:坤七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