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舆论的浪潮里,热点话题如汹涌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一阵,罗永浩相关动态引发广泛关注,其 IP 属地显示在香港,一时间,网友们纷纷猜测,各种传言甚嚣尘上,有人揣测他是否正谋划重大商业布局,有人怀疑他是暂避舆论风头,种种说法莫衷一是,大家都以为他会沉寂
在互联网舆论的浪潮里,热点话题如汹涌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一阵,罗永浩相关动态引发广泛关注,其 IP 属地显示在香港,一时间,网友们纷纷猜测,各种传言甚嚣尘上,有人揣测他是否正谋划重大商业布局,有人怀疑他是暂避舆论风头,种种说法莫衷一是,大家都以为他会沉寂一段时间。然而,仅仅四天之后,罗永浩再度现身公众视野,这次,他带来的话题,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 他晒出了自己对预制菜接受程度的分类,直言对其中一个等级完全无法接受,这一表态,瞬间点燃了预制菜领域本就暗流涌动的争论,而信良记的李剑更是迅速回应,隔空喊话罗永浩,一场围绕预制菜的激烈交锋,就此拉开帷幕。
罗永浩晒预制菜接受范围,聚焦知情权诉求
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里,清晰地展示了一张预制菜分类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到,预制菜被细致地划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着独特的制作标准与流程。在罗永浩看来,餐饮行业对于预制菜的使用,关键在于给予消费者清晰、明确的知情权。他多次强调,“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复杂”。在他眼中,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所食用的菜品,究竟处于预制菜的哪个等级,是经过简单预处理的新鲜食材,还是深度加工、近乎即食的成品。
仔细端详罗永浩发布的这张表格,一级预制菜可能是那些在中央厨房仅进行了初步清洗、切割等简单处理,随后快速配送至门店,由厨师现场烹饪的食材,这样的菜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新鲜度与烹饪的灵活性;二级或许涉及一定程度的调味或腌制,但依然需要门店厨师进行后续加工;而到了四级,赫然呈现的是消费者在超市冰柜中常见的速冻饺子、即热套餐以及方便米饭等,这些产品几乎无需复杂烹饪步骤,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罗永浩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完全无法接受的,正是这四级预制菜,在他的观念里,这类高度工业化、缺乏新鲜度与烹饪灵魂的食品,不应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追求品质与体验的餐饮场所。
从罗永浩过往的言论与行动轨迹来看,他并非预制菜的坚决反对者。他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他的认知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能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便捷的饮食解决方案,也能帮助餐饮企业提升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但前提是,商家必须坦诚地告知消费者,所提供的菜品中,预制菜的使用情况与具体等级。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预制菜,以及接受何种程度的预制菜。
信良记李剑强势回应,指责罗永浩 “不负责任”
几乎在罗永浩发布预制菜等级观点的同时,信良记的董事长李剑迅速做出反应。在近期的一次公开露面中,李剑言辞激烈地指责罗永浩的言论 “不负责任”,对商家造成了 “严重的伤害和践踏”。李剑表示,罗永浩在网络上的表态,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误导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使得众多餐饮商家无端遭受消费者的质疑与抵制。
李剑与罗永浩之间,并非毫无渊源。回溯到 2020 年,彼时信良记面临着小龙虾预制菜高达 900 多万的库存积压,经营压力巨大。机缘巧合下,李剑找到了正在投身直播带货领域的罗永浩。在那场直播中,罗永浩展现出强大的带货能力,仅仅 3 分钟,就卖出了价值 5000 万的信良记小龙虾预制菜。这一销售奇迹,让李剑当时对罗永浩充满感激,也见证了双方在商业合作上的紧密联系。然而时过境迁,如今面对罗永浩对预制菜的种种观点,李剑却感到自己的行业与企业受到了冲击。
在李剑看来,罗永浩将四级预制菜的概念过度放大,以偏概全地让消费者对整个预制菜行业产生负面印象。他认为,预制菜行业并非如罗永浩所暗示的那般不堪,众多像信良记这样的企业,在预制菜的研发、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成本,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李剑强调,预制菜在保障食材标准化、提升食品安全稳定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信良记采用先进的 “烹饪美食,秒冻锁鲜” 技术,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营养与口感。他喊话罗永浩,希望能与他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预制菜的相关问题,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商家为何抵触预制菜公示?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碰撞
随着罗永浩与李剑之间争论的发酵,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何商家对预制菜的公示如此抵触?按理说,若预制菜有着明确标准,商家如实公示,既能满足消费者知情权,也能规范市场秩序,看似双赢之举,却遭遇商家的重重阻力。
从行业现状来看,预制菜虽然发展迅猛,但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尽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已对预制菜的定义、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如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中央厨房制作的部分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预制程度的界定,依旧模糊不清。以一道常见的腊肉炒蒜苔为例,腊肉本身属于提前预制的食材,那这道菜究竟该如何标注?算预制菜还是非预制菜?这种模糊性,让商家在公示时无所适从,担心一旦标注不当,会引发消费者误解,进而影响自身经营。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往往与 “不新鲜”“不健康”“低品质” 等负面标签挂钩。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源于过往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劣质食材制作预制菜,以及部分预制菜产品在口感、品质上确实不尽如人意的案例。商家深知消费者这种心理,害怕一旦明确公示使用预制菜,即便菜品质量上乘,也会在消费者心中失分,导致客流量下降。例如,一些主打 “现做现卖”“新鲜食材” 的餐厅,若突然公示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消费者可能会认为餐厅违背了原本的经营理念,从而选择不再光顾。
在这场预制菜风波中,各方立场鲜明,矛盾交织。罗永浩站在消费者权益捍卫者的角度,力求推动预制菜透明化;李剑等商家则从行业发展与企业生存出发,试图纠正罗永浩言论带来的偏差;而广大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迷雾中,渴望获得清晰、准确的信息,以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随着争论的持续,预制菜行业的标准是否会进一步完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能否重建?这一系列问题,都紧紧揪住大众的心,成为舆论场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也让人们对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与思考。
来源:抚资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