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毛主席手稿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3:16 1

摘要:1949年2月16日,西柏坡的冬夜仍带着太行山余脉的寒气,油灯下的毛主席却在挥笔疾书,写得酣畅淋漓。待到写罢,他交代秘书:“这篇文章新华社今夜全文播发!”

这是1949年2月16日毛主席为新华社撰写的文章《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

1949年2月16日,西柏坡的冬夜仍带着太行山余脉的寒气,油灯下的毛主席却在挥笔疾书,写得酣畅淋漓。待到写罢,他交代秘书:“这篇文章新华社今夜全文播发!”

这篇嬉笑怒骂皆成锋芒的文章,源于一个半月前蒋介石的一出“假和平”大戏。

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满口“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等话术,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菩萨心肠。南京、上海的报纸连篇累牍替他背书,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也频频放风,说“和谈有望”。

然而,毛主席一眼看穿:蒋介石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场输得精光,长江以北几乎全插上了红旗,此刻高喊和平,不过是想喘口气、保住半壁江山而已。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做派,一是想救命根,喘口气、保住血本。三大战役刚结束,蒋介石一百多万精锐灰飞烟灭,长江以北几乎全部解放。他手头只剩残兵败将和一条长江,急需三个月到半年的空档“重整旗鼓”。于是抛出“和平”,幻想先“划江而治”,再伺机反扑。

二是想救面子,把内战责任推给我党。国内反战呼声高涨,美国也厌战;蒋若继续硬打,既失民心又失美援。于是他学1945年重庆谈判的老套路:先做出“我已仁至义尽”的姿态,若我方拒绝,便把“破坏和平”的帽子扣过去。

三是想救位子,稳住内部、对付美国。国民党内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早就逼宫;美国则打算换马,扶植“面目较新”的人取代蒋。蒋介石借“和平”先退一步,宣布“引退”,让李宗仁站到前台谈判,自己退居幕后仍掌兵权,既缓和内部矛盾,也堵美国人的嘴 。一句话:战场打不赢,才想打和平牌;和平是缓兵计,骨子里还是想翻盘。

1月14日,毛主席以中共中央主席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列出惩办战犯、废除伪宪法、改编反动军队等八项和平条件,把“绣球”踢了回去。我方态度鲜明:要谈可以,先答应这些条件!

消息一出,南京政府内部顿时像炸了锅。孙科、何应钦等高官齐喊我方苛刻,蒋介石更是骑虎难下。南京政府一边派张治中、邵力子等北上,找我党探路,一边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密令各报“严批中共无诚意”。2月13日,《特别宣传指示》发到每个党部、党报,公然宣称:“政府与其无条件投降,不如作战到底!”“中共所列战犯名单蛮横无理!”调门之高,连过去鼓吹和平的《中央日报》也换了腔调。

毛主席拿到这份内部文件,拍案大笑:“敌人自己撕下画皮,岂可放过!”于是,2月16日这篇雄文横空出世。毛主席的文章播发后,南京方面再提“和平”无人喝彩。长江北岸,百万解放军枕戈待旦。4月21日,毛主席、朱德一声“向全国进军”,千帆竞渡,直捣金陵。蒋介石黯然下野,悄然离京。

这篇雄文,像一把刚刚淬过火的柳叶刀,带着“嗤啦”一声青烟,干净利落地把国民党最后一块遮羞布挑落在地;又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啪地打在蒋介石脸上,回声震荡整个长江。今天重读,仿佛仍能听见1949年2月那个寒夜里,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那是历史转折点上,一个政党为旧时代送终、为新中国催生时,最清脆的破晓之声。

文章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标题旗帜鲜明亮出观点,就叫《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随后注明这是“新华社陕北十六日电”,而不仅仅是个人文章。文章主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的行为转变。文章说:

自从一月一日蒋匪介石发动和平攻势以后,曾经连篇累牍地表示自己是愿意“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英雄好汉们,一到二月上旬,和平的调子就突然低落下去,“和共党周旋到底”的老调忽又高弹起来。最近数日,更是如此。

二月十三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给“各党部各党报”的《特别宣传指示》上说:“叶剑英向我后方宣传中共对和平有诚意,而指责政府军事布置为无诚意谋和。各报对此,必须依据下列各点从正面与侧面力加驳斥。”这个《特别宣传指示》一连列举了好几点应当“驳斥”的理由。“政府与其无条件投降,不如作战到底。”“毛泽东一月十四日声明所提八点为亡国条件,政府原不应接受。”“中共应负破坏和平之责任。今日中共反而提出所谓战犯名单,将政府负责人士尽皆列入,更要求政府先行逮捕,其蛮横无理,显而易见。中共如不改变此种作风,则和平商谈之途径,势难寻觅。”

两星期以前那种如丧考妣地急着要谈判的神气,再也不见了。所谓“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民为前提”这些传遍人间、沁人心脾的名句,再也不提了。假如中共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作风”,一定要惩办战争罪犯,那就不能谈和平了。究竟是以拯救人民为前提呢,还是以拯救战争罪犯为前提呢?按照国民党英雄好汉的《特别宣传指示》,是选择了后者。

第二部分,是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揭露其“拯救人民”的谎言。文章说:

战争罪犯的名单,中共方面尚在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征求意见中,现在已经收到了好几方面的意见。根据这些已经收到的意见,都是不赞成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权威人士所提的那个名单。他们认为那个名单所列战犯只有四十三个,为数太少;他们认为要负发动反革命战争屠杀数百万人民的责任的人决不止四十三个,而应当是一百几十个。

现在姑且假定战犯将确定为一百几十个。那末,请问国民党的英雄好汉们,你们为什么要反对惩办战犯呢?你们不是愿意“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的吗?假如因为你们这一反对,使得战争还要打下去,岂非拖延时间,延长战祸?“拖延时间,延长战祸”这八个字的罪名是你们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以南京政府发言人的名义发出声明,加在共产党身上的,现在难道你们想收回去,写上招贴,挂在你们自己身上,以为荣耀吗?你们是“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的大慈大悲的人们,为什么一下子又改成以拯救战犯为前提了呢?根据你们政府内政部的统计,中国人民的数目,不是四亿五千万,而是四亿七千五百万,这和一百几十个战犯相比,究竟大小如何呢?英雄们是学过算术的,请你们按照算术教科书好好地算一下再作结论吧。

倘若你们不去算清楚就将你们那个原来很好、我们也同意、全国人民也同意的提法――“以拯救人民为前提”,急急忙忙地改成“以拯救一百几十个战犯为前提”,那你们可要仔细,你们就一定站不住脚。这些口口声声“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的人们,在自己“呼吁和平”几个星期之后,又不再是“呼吁和平”,而是呼吁战争了。

第三部分,是号召人民大众认清形势,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即将到来。文章说:

国民党死硬派就是这样倒霉的,他们坚决地反对人民,站在人民的头上横行霸道,因而把自己孤立在宝塔的尖顶上,而且至死也不悔悟。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有良心的国民党人,都请听着:站在你们头上横行霸道的国民党死硬派,没有几天活命的时间了,我们和你们是站在一个方面的,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几天就会从宝塔尖上跌下去,一个人民的中国就要出现了。

这篇雄文,充分体现了毛主席政论文章的典型风格。一是讽刺与幽默。称国民党官员为“英雄好汉”,描述他们“如丧考妣地急着要谈判的神气”,讽刺其虚伪姿态。

二是通俗与生动。用“英雄们是学过算术的,请你们按照算术教科书好好地算一下再作结论吧”等通俗语言,使抽象政治问题变得生动易懂,适合广大群众阅读。

三是排比与对比。多次使用“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等排比句,强化语言节奏感,突出国民党言辞与行动的矛盾。

四是比喻与形象。将国民党死硬派比作“孤立在宝塔的尖顶上”,既形象又准确地描述了其孤立处境。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