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之物:从“翠玉白菜”到信息系统,与数字的物质性相遇的本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8:22 1

摘要:试想,陶艺家用手在旋转的陶轮上捏制花瓶,既塑造了黏土,又回应了它保持形态的能力。又或者,雕刻家在探索木材纹理和形状的过程中,找到最能实现其艺术目标的方式。

物质及其特性在新事物和新体验的创生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哲学家兼教育家唐纳德·舍恩曾将设计描述为与物质的反思性对话。这一富有启发性的表述立刻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创意生产案例。

试想,陶艺家用手在旋转的陶轮上捏制花瓶,既塑造了黏土,又回应了它保持形态的能力。又或者,雕刻家在探索木材纹理和形状的过程中,找到最能实现其艺术目标的方式。

几年前,作者保罗·杜里什在台湾进行教学访问时,东道主带他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项珍贵展品——翠玉白菜。这是一件用翠绿色翡翠雕琢而成的白菜雕塑。

玉石的色彩变化与白菜本身的斑驳色彩完美契合,玉石中的瑕疵和裂纹也被巧妙地融入白菜的叶脉和纹理之中(甚至被刻画成藏匿于菜叶间的蚱蜢)。可以想象,这位雕刻家如何通过“与物质的反思性对话”,将艺术目标与手中的材料完美结合。

在数字领域采用舍恩的视角意味着什么?信息系统设计者进行反思性对话的对象又是何种物质?芯片设计师需要仔细考量硅片上逻辑单元的布局,硬件设计师则必须关注时序信号在计算机各部分之间的传播:物质限制无处不在。

虽然硬件设计师应对物质的约束并不令人意外,但作者特别强调,即便是软件设计师和开发者也会感受到“与物质对话”的存在。贯穿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软件与数字信息——这些终极“虚拟”物,常被视作比特战胜原子的典范——在其构建与使用的互动过程中,同样呈现出物质性的维度

程序员意识到数字结构有时会像黏土、木材或石头那样抵抗他们的意图。他们理解,不同的程序和设计方案在不同的平台上适配性各不相同,正如不同的雕塑或雕刻在不同材料上可能更易或更难实现一样。物质性——基质的性质及限制与影响设计者互动体验的属性——是每次设计体验的核心。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比特之物:论信息的物质性》

[美] 保罗·杜里什 著

莫莉 译

李婷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本书探讨的主题,正是舍恩所指出的,与数字的物质性相遇的本质。然而,简单断言或证明数字的物质性远远不够。作者关心的是数字对象展示出的具体物质性。

因此,作者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信息的单一物质性(materiality),而是信息的多样物质性(materialities)。信息的多样物质性指的是表征(representations)与格式(formats)的属性,这些属性约束、促进、限制和塑造了表征可以被创建、传输、存储、操控及使用的方式,例如重量、大小、脆弱性和透明度等。

作者认为,要理解数字信息在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基础出发,探索数字世界已然显现的具体物质性特征。

*文本来源:《比特之物:论信息的物质性》第一章 导言:信息即物质,有删减。

译后记

2022年12月,我在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访学期间,王金礼老师来电告知计划围绕数智媒介组织一个译丛,并提供了书单,让我一起挑选。彼时,ChatGPT刚刚问世,短短两个月内,其用户数量已突破2500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引发了各学科领域的广泛讨论,涉及本体论、伦理学、治理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偏见等多个视角。

一方面,数智媒介的自我显现与飞跃式发展令人瞩目;另一方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可见或潜在影响也引发了深刻反思。然而,在这两者之间,横亘着一个“黑箱”:数智媒介的哪些特质,塑造、限制并促成了人们与之互动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这是如何实现的?尽管相关讨论层出不穷,但直接回应上述问题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之物》这本书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阅读起来让人既感挑战又觉畅快。说挑战,是因为作为一位曾在施乐、苹果、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任职的计算机科学家,保罗·杜里什在书中用到了大量技术术语,需要读者以严谨的态度理解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含义,以区别于日常使用中指涉不明的概念或含糊的隐喻,例如“虚拟”“云”“仿真”“粒度”“对齐”“事务”“协议”“路由”“跳数”“拓扑”“惯例”……

事实上,我第一遍通读本书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力图弄清其中的技术术语和逻辑。说畅快,是因为正是这些术语及以此为基底的物质性分析视角,搭建起了数智媒介自身发展与人类行为或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帮助我打开了“黑箱”。

数智媒介何以拥有“智慧”?它们如何与人类社会相互深嵌?又如何在相互依存中持续发展,乃至从两类截然不同的主体演变为彼此的延伸?在问题变得愈发抽象之时,我们不妨后退一步,跟随保罗从最基础的数字信息的物质性出发,为上述问题找到更为切实的依据。

何谓“物质性”?在多个学科纷纷转向“物质性”研究,探讨各类物及其属性如何塑造文化实践之际,作者敏锐地指出,不同学科对“物质性”这一术语的使用往往含糊不清。这不仅导致学科间难以展开有效对话,也使该词本身因含义过于宽泛和模糊而失去意义。

作者主张,数字信息的物质性是具体的:“如果不与物件的某种属性、构成元素及它们制作或物理操控的机械层面关联起来,并解释这些如何与当地的社会实践和想象世界中的某个方面相联系,以及为何会有这种联系,那么它就无法作出任何解释。”

同时,作者指出,数字信息的物质性是多样的: 在仿真案例中,它是虚拟计算机的指令、时序、输入/输出和保真度;在数据库语境下,它体现为粒度、关联性、多重性和收敛性;在电子表格案例中,它表现为复杂度、动态性和持久性;在路由领域,它涉及路由的编码和可操作模式;在研究网络时,它则指向网络的可靠性和协议。

因此,数字的物质性是复数的“materialities”,而非单数的“materiality”。正是这种复数形式的物质性,展示了数字对象或快或慢、或稳健或脆弱、或暂时或持久、或可塑或固定、或简单或复杂、或动态或静态等特征,在不同场景中限制、约束和激发了人们与之互动的模式,进而构成了人们媒介体验的方方面面。

进而,作者提出:“塑造我们与数字对象互动并采纳它们的物质属性,那些导致它们转瞬即逝、脆弱不堪或顽固存在的物质属性,必须成为研究的核心。这些当然是代码的属性,但也是数据、系统、协议、配置、标准和结构的属性。”

紧承第一点,正因为“物质性”概念的具体和多样,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就应聚焦于特定的数字媒介,揭示其具有的特定物质属性及影响。毕竟,在说到“脆弱性”时,网络连接的脆弱性、网络数据包的脆弱性以及对等连接安排的脆弱性是类型截然不同的脆弱性。

如此一来,对物质性的研究便有了一个可实证的框架,而非仅仅停留在宽泛的宣告层面。事实上,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框架,根据信息表征的量级与范围来选择研究对象,从单独的虚拟仿真体到被普遍采用的电子表格、关系数据库,再到作为整体的互联网,逐层展开分析。

在技术逻辑、物质支撑和文化实践的多重视域下,作者通过揭示信息表征的多种物质形式使抽象的数字物质变得可见。

仿真案例中,作者探讨了支持虚拟世界构建的物质配置,论证了所谓的“虚拟”在现实中如何以双重物质性为支撑;在电子表格案例中,作者分析了电子表格的物质性如何以一种具体的形态限制和引导了人在组织中的行动;在数据库案例中,作者展示了新的硬件架构、数据管理方法以及应用程序如何互相推进,大数据的粒度、关联性、多重性和收敛性如何通过塑造特定的“数据库化”类型来限制、约束并引导现实世界的行动;在互联网路由案例中,作者回顾了网络路由协议的演变,展示了一系列表征形式如何共同塑造网络使用、体验与政策议题,论证了当下我们所使用的“互联网”是一种在某个层面上开放和去中心化,在另一层面上又高度集权、等级分明和受到管制的事物;通过介绍“其他网络”并展开对比,作者揭示了当下“这一”物质特定、地理特定和历史特定的互联网并非唯一可能建造的互联网,而是众多可能的网络之一。

书中每个案例都聚焦计算机领域,但在对特定数字技术的条分缕析中,实际经验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尽显无遗。技术、政治、社会、文化、空间、艺术、历史、学术、行动主义等领域的因素在不同环节相互影响,这也让这本书有了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计算机科学领域,作者汲取了对技术系统生产的关注,同时也聚焦于这些系统作为文化对象的本质;与人机交互领域的学术研究相似,作者也关注交互技术与人类体验之间的关系;在与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对话时,作者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简·贝内特的“生命力物质主义”以及凯伦·巴拉德的“能动实在理论”中汲取了“互动”的思想,将对信息的物质性研究视为对数字集合体运作机制的探索;在梳理人类学领域关于物质性的研究时,作者提出物质文化研究分支对“物”本身的强调凸显了物质属性,并借鉴了该领域的经验性研究传统;在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作者回顾了以卡斯特为代表的媒介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基特勒思想及其对媒介考古学的影响,并从这一领域中借鉴了一种历史的和非目的论的视角,审视技术设备随着时间推移所经历的多重路径;作者与软件研究领域中的马诺维奇、富勒、贝里、麦肯齐、加洛韦和基尔申鲍姆等学者展开对话,既汲取了对数字表征修辞的关注,也找到了同时探索技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依据,进而在代码与数字对象的具体配置中,发现了它们在开发和部署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环境的表现和激发要素。

从人机交互到科学技术研究,再到人类学、传播与媒介以及软件研究,作者融合了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思想和观点。

正是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下,作者摒弃了单一的中心化视角,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以技术为中心。甚至,虽然本书以“物质主义”为核心词,却也并不以“物质”为中心。在追溯协议、拓扑结构、网络惯例、制度安排、商业交换以及表征策略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中,作者证明了单独讨论其中之一而不涉及其他方面是不可能的。

正如书中所言:“谈论‘物质主义分析’听起来好像是试图将政治、文化和历史搁置一旁,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相反,物质主义分析力求把握特定的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政治、文化、历史(及其他因素)被带入一种特殊且暂时的对齐状态。”对数字对象物质性在特定情境下具体而深入的考察也为当下我们解读智能媒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在这本以数字信息为基石的书中,作者融入了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案例与趣味知识,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懂和引人入胜。例如,威尔希尔一号大厦之所以创下当时市中心核心地带房地产单价的最高纪录,并非因其地理位置或环境优越,而是因为它成为全球联网最密集的大楼之一。这里几乎每一寸空间都被数据中心、计算机服务器室、共置设施和网络设备所占据,可以说,它是“纯粹物质性”的象征。

又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ARPANET项目引发了未参与合作的科研大学和计算机科学系的担忧,后者联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CSNET(计算机科学网络),两者微妙的竞争与合作促成了当代互联网的起源。

再如,书中的十字图案例生动展示了不同编码方法如何构建出相同外表的图案。尽管数字数据本质上只是简单的1和0的组合,但在不同编码中,这些1和0的重要性却截然不同。此外,通过巴士连接的异步网络、由脸书公司发起的仅提供有限站点服务的网络,以及路由信息协议15跳展示的“成功灾难”故事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无论读者出于何种目的或研究兴趣,相信本书都能带来有益的启发与收获。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在数字时代,当我们在云端漫步、在虚拟世界中穿梭时,是否曾想过,那些看似无形的数字信息,其实深嵌于物质之中?

作者保罗·杜里什以探索者的姿态,带领我们穿越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和社会文化研究的广阔领域,深入数字技术的核心地带,探索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比特”背后的物质根基。从数据中心的电缆森林到网络协议的复杂架构,从电子表格的微观逻辑到互联网的宏观布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数字世界的物质轮廓。他告诉我们,数字并非纯粹的虚拟幻影,而是拥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属性,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感知,也在有形中构建着我们的世界。因此,《比特之物》的研究不仅仅关于技术,更关于我们自身。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启示的书,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数字世界的“黑箱”,更让我们在物质与虚拟的交织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字生活,思考自己的位置。

作者简介

保罗·杜里什(Paul Dourish),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校长特聘教授及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施泰克勒讲席教授,墨尔本大学名誉教授级研究员。著有两部作品,分别为2001年的《行动之处:具身交互的基础》(Where the Action Is: 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以及2007年与吉纳维芙·贝尔(Genevieve Bell)合著的《占卜数字未来:泛在计算中的混乱与神话》(Divining a Digital Future: Mess and Mythology in Ubiquitous Computing)。曾在苹果、微软、英特尔、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研究或客座职位,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计算机协会(ACM)以及英国计算机学会(BCS)的会士。两次获得ACM 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领域的“持久影响奖”,并在2025年获得ACM SIGCHI(人机交互特别兴趣小组)颁发的“终身研究成就奖”。

译者简介

莫莉,厦门大学传播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与新媒体、政治传播,主持有一项国家社科课题,多项省部厅级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教学科研文章。

本书目录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