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10月初,志愿军第38军在铁原方向对白马山发起突击。白马山是“铁三角”防线上的重要支撑点,它控制着铁原、金化以及通往汉城的铁路和公路要道,是美韩军的防御核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过胜利,也有过失利。白马山战役,正是为数不多被反复提起的“败仗”之一。
没错,1952年10月的白马山战役,志愿军的确未能攻下目标,还付出了7000人的伤亡。
可是大家却没提到,这场战役被打得最惨的,就是美军第3师第65团,这支部队在391高地上不仅没守住阵地,还被耍得精神崩溃、连连换将,最后被彻底判了废团。
1952年10月初,志愿军第38军在铁原方向对白马山发起突击。白马山是“铁三角”防线上的重要支撑点,它控制着铁原、金化以及通往汉城的铁路和公路要道,是美韩军的防御核心。
志愿军这次进攻的目标其实很明确——并不是非要拿下白马山,而是要摸清韩军的底线,看他们是否有能力也有意愿死守关键阵地。
韩军很快给出了答案。他们不仅死守,还不计代价投入了整整一个师团,累计投入兵力超过9万。第9师团几乎把所有能动用的兵力都压上了白马山,打得极其顽强。但代价也极其惨烈,根据“联合国军”自己统计,韩军在战斗中伤亡高达2.5万人。
相比之下,志愿军虽然未能拿下阵地,但伤亡控制在7000人左右,更关键的是,通过这场战斗,成功牵制住了韩军第9师团的主力,让其防区出现空当。这就为接下来一场关键战,斗391高地之争,打下了基础。
白马山的失败之所以不值得过度放大,是因为它并没有改变战场的大势,反而让志愿军战略上获得了一个突破口。韩军主力被死死吸在白马山,东线391高地防守空虚,志愿军迅速调集部队趁势发起攻击。
391高地是白马山东侧的一个关键支撑点,位置突出、视野开阔,一旦被志愿军控制,美军第九军在整个铁三角的防御结构将被撕开口子。
志愿军方面,立即派出第15军87团3营发起突袭,并在潜伏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邱少云烈火中牺牲的英勇事迹。10月12日,志愿军突击队迅速攻占391高地南峰,打了韩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夺下高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拉锯战。韩军第9师团本该负责守卫这个区域,但因为在白马山已打得精疲力竭,无力回援。美军临时抽调第7师第17团支援,结果连续几天反攻无果。最终,范佛里特决定让第3步兵师接手防区,并派上整训完毕的“王牌”部队——65团。
美军65团刚上391高地就被打得晕头转向。志愿军132团副团长康星火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死角和夜战优势,对美军展开了一场近乎“戏耍式”的战术打击。
康星火将军
白天,美军占据阵地,志愿军就躲进北峰坑道不断用冷枪冷炮骚扰,让美军无法休整;晚上,志愿军分批摸上阵地进行近战偷袭,打完就撤,不给对方反击机会。
康星火的打法非常灵活,甚至利用一条灌溉沟渠悄悄绕到高地侧后方进行伏击,打得美军完全摸不清志愿军从哪里来的。最致命的一次攻击发生在10月26日晚上,志愿军准确击中美军弹药堆,造成高地火光冲天,美军G连几乎全军覆没,士兵纷纷要求撤退。
65团的团长德卡夫怒火中烧,几次强令进攻都被部下阳奉阴违。连连换将都无法挽救局面,士兵甚至出现了“集体拒命”的状况,美军战史中记载:C连有50多人拒绝执行上山命令。这在美军历史上极为罕见,说明部队已经彻底被打垮了。
美军65团的崩溃,其实并不是单靠一两场突袭造成的,而是志愿军从战术到心理全方位打击的结果。康星火深知,美军最怕夜战、最怕近战、最怕对手不按常理出牌。
所以他就专打这些软肋。白天不打,让你提心吊胆;晚上打冷枪,让你神经紧绷;突然袭击弹药库,让你防线崩溃;放你占领阵地,然后再用炮弹精准打击,让你坐立不安。
更绝的是,康星火把美军的“怕”反复利用。他观察到,美军士兵到了晚上根本不敢守夜,天一黑就想跑。他干脆在山下设伏,等他们“主动撤退”的时候再打。结果,一晚上就打掉一个连,连带让整个营都不敢再回高地。
这是典型的“以心理战为主导”的战术打法。志愿军在装备不如美军的情况下,通过战术设计和对敌心理的把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打击。
391高地的丢失,震惊了范佛里特
最终,美军第3师不得不承认:391高地打不下来,守也守不住。65团被彻底换防,并被要求清理40%的士兵。这等于官方承认,这支部队已经不具备作战能力。
从白马山到391高地,这两场看似不相关的战斗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白马山失利,并没有让志愿军陷入被动,反而让韩军第9师团元气大伤,防线出现漏洞;391高地攻防战,不仅打垮了韩军,也让美军精锐部队65团损失惨重。这两场战斗共同作用,直接影响了整个铁三角防线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给志愿军带来了主动权,让后续战役如上甘岭能更有把握地展开。范佛里特不得不从上甘岭方向抽调火力支援391高地,结果哪边都没打好。韩军作为“消耗品”被反复投入,但连连伤亡严重,美军最终不得不自己顶上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马山的失败是志愿军主动“让子”,目的是调动韩军全力防守,制造其他方向的战机;而391高地的胜利,则是志愿军将计就计、以逸待劳的结果。从过程来看,志愿军打得不急不躁、步步为营;从结果来看,美军被迫连换三位团长,一个团的战斗力彻底崩溃。
白马山战役被一些人拿来“黑”志愿军,但他们从来不提391高地的胜利,更不会提美军第65团是如何被打到崩溃的。
志愿军能赢,不是因为每一场战斗都打得漂亮,而是在关键节点上总能转换节奏、抓住机会、打击敌人的要害。
来源:议史纪一点号